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运算的影子,即便在诗歌创作中也不例外。这种数学诗语言优美、活泼、形式新颖。它不仅可以开阔我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数学知识。印度学者婆什迦罗的著作中,有这样一道数学诗“:素馨花开香扑鼻,诱得蜜蜂来采蜜。熙熙攘攘不知数  相似文献   

2.
2.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标准》中对此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义;能运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会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是学生对数学的综合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3.
趣味数字诗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不仅善诗,而且还喜欢画画。一次,他画了一幅题为《百鸟归巢图》的酒后,他的诗友文伦叙为此画题了这样一首“数学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分析此诗,不难看出下列的“数学含义”,即首句含有“1+1=2”的算式;而第二句则包含着“3×4+5×6+7×8=98”的算式。这两道算式所得之数的和是“100”,正好同画题之中的“百鸟”的“百”相吻合。由此可见,这首诗不但富有文学韵味,而且还蕴含数学情趣,再加上题写在画上,“三味”合一,有谁能说这不是一首好诗?  相似文献   

4.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5.
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数学问题,使数学思维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学者喜闻乐见,闻者愿作深思。一、晚霞红太阳落山晚霞红,我把鸭子赶回笼。一半在外闹哄哄,一半的一半进笼中。剩下十五围着我,共有多少请算清。朴实生动,颇有田园生活气息。可算出鸭子的总数为60只。二、百羊问题甲赶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小半群就是四分之一群),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此诗有韵上口,有人有物,有事有对话,更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可解得甲有羊36只。“百羊问题”是《算法统宗》中的…  相似文献   

6.
有句名言:数学是自然界的语言。数字是数学的骨髓,“骨髓”人诗,文理相融,别有一番情趣。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几首诗,品味数字在诗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7.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8.
<正>在各地新高考模拟试卷中,有数学文化背景的三角多项选择题频频“闪亮登场”,它们构思精巧、韵味十足、魅力四射,既能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又能加深考生对中外数学文化的了解,提高数学文化素养,丰厚数学文化底蕴. 下面精选若干例加以剖析,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题方法.例1 (2022·襄阳市模拟题/引葭赴岸)《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一个“引葭赴岸”问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  相似文献   

9.
“江湖”一词,有时专指长江、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蒹葭》中“江湖后摇落,亦恐岁磋跎”之“江湖”亦然。这首诗写在秦州,借蒹葭的摇落而自伤,并伤失志之贤士,其所伤者,当指因流放夜郎而飘泊于江湖一带的李白。一说“摧折不自守”,一说“青冥亦自守”,《兼葭》与《苦竹》有密切联系。在《苦竹》中,杜甫除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愿,亦希望李白在获赦之后也能如此。后来他在成都写《不见》诗,即呼唤李白:“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本文吸取了前人注释成果,在《兼葭》所隐喻的对象如两诗的联系方面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千年来,数学就一直用它简洁的数学符号、神奇的数学公式、严谨的数学证明、精确的数学运算,构筑自身的壮观和美丽。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数学中还有很多不起眼的“规定”。比如,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字母和数字相乘时数字在前,并且省略乘号,等等。看似“约定俗成”的“规定”.背后有没有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一、影响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原因分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高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高中教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数与式的运算,学生常常会出现有的过分依赖计算器进行“数字运算”,有的不明算理,总是机械地套用运算公式,不会灵活地进行式的变形;有的在缺乏运算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推理演算;有的在运算过程中缺乏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的意识,运算过程繁琐,准确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和学生对运算能力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常常将运算过程中的错误原因归结到非认知因素上,认为是“马虎”“粗心”“不注意”才造成运算错误,总是只看重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思路,对运算的具体实施,对运算过程中的合理性、简洁性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放松对运算能力的训练,严重影响了高中数学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数感”,简单的说就是人对数和运算的一种理解,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例如,当你走进一间新房时.自然会产生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当你观看一张照片时,会不自觉的想到照片上有多少人?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福州市中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数学试题:相传明代状元伦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所题的一首诗为:“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在这首诗中隐藏着一个“百鸟”的算式是__。  相似文献   

14.
王新英 《河南教育》2004,(12):21-21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数学学习的六个核心内容,第一个就是建立数感.具体地说,主要有六个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决。”教师必须依照这一精神,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感悟、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里,全面阐述了数感的含义,指明了数感培养的方向与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把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位。一、观察历史上许多数学…  相似文献   

16.
数感代表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是由学生本身多年有关数的经验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认知结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等方面。并把发展数感定为学习内容和重要目标。可见,学生有良好的数感极其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进一步发展,是形成数量推理的概念性基础。怎样发展学生的数感呢?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有用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的或“真实”的情境中,知识的传授不可能是抽象的,而…  相似文献   

17.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么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竟然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魅力,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作,令人回味不已。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田园风光。由于这首诗明白如话,朴实有趣,朗朗上口,不少人都教自己刚开始学话的幼子背诵。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有过一则数字诗趣闻。有一年冬日,他踏雪孤山,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在借酒赏梅,便上前求饮。秀才…  相似文献   

18.
WHO?WHAT?WHEN?W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待施。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瑰地。共赏金榜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是一首咏物词,它描写傲雪绽放的寒梅,赞美了名孤傲不群的风采,抒发了月下赏梅的欢悦情绪。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北湖南咸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二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这首七绝《咏史)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它借三国孙权立国以至陈亡这一历史时期中,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请问:诗中‘叫b湖”。“南垃”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9.
传说宋代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给文学家苏东坡画的《百鸟 归巢图》题了首诗: 归来一只复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石. 全诗中竟无“百”字的踪影!一开始似在数数,数到第八只时却 突然转为借鸟针砭时弊:当朝为官宦者,为什么廉洁奉公的“凤凰” 这样少,贪污腐化的“害鸟”却那么多?黎民百姓的千万石“粮食”被 这群害鸟抢占一空! 实际上,诗中的数字也暗含了“百”字,含而不露地点了《百鸟 归巢图》. 把诗中出现的数字按顺序排成一行为: 1 1 3 4 5 6 7…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字虽为自然数,但它一旦与汉字巧妙搭配,便产生了深刻的美学内涵,如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通八达、五世其昌、六根清净、七情六欲、八面玲珑、九霄云外、十全十美。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也是一个数字大国。数字与诗歌尤其是与唐诗有着不解之缘,数字是构成唐诗气质体魄的文化基因;唐诗也沾染着中国数文化的意蕴与精神,留下了许多不乏数字美的佳句,是数文化的诗,也是诗的数字化。据统计,一部薄薄的《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歌就有130首,更不必说《全唐诗》了。数字本身既没有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