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有限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学生应学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回答应该是:学会学习。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语文素质,便是广大语文教师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现教学法”的传人,无疑为我们送来了一盏明灯。以下笔者拟结合自身实践谈一些对发现教学法的肤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会为评价学生的作文而苦恼。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提倡如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及成长记录袋等一些质性评价方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长者黑夜去访友.路遇一位盲眼禅师提灯夜行。面对长者好奇的询问,禅师回答:“我虽然眼残心却不盲.只要点亮这盏明灯,心中就充满了光明。”可见.点亮心灵的明灯,对人生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4.
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位哲人在交谈,它能让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好像一盏明灯,它能为我们照亮人生的前行之路。有人说,看到好书,生活再难也要买,时间再紧也要读,因为好书是每个人的成长食品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相似文献   

5.
韦兰珍 《学语文》2005,(2):14-14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萤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和谐现象:有人口若悬河,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冯庆 《师道》2004,(10):33-34
在我们漫长的成长道路上,如花似锦的时候其实并不多,而经常伴随我们的是坎坷、曲折、困惑,甚至痛楚。有些人面对生活的磨难容易怨天尤人,变得消沉落寞;而有些人则完全不同,他们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始终能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仿佛路前总有一盏照亮前程的明灯。这盏明灯或许就是年轻时留在他们心中的一句话——一句激励人的话、一句给人启迪、让人豁然开朗的话,一句让他享用一生的话。  相似文献   

7.
周美仙 《学周刊C版》2011,(3):119-119
语文无所不在,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处处与我们为伴,时时照亮着我们.是语文,让我们学会了做人;是语文,让我们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语文是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昂首走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着重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一、立足课堂   立足课堂,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并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读、写是语文的两翼,仅就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而言,读和写最重要,少读对语文教学无疑是釜底抽薪,对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遵循这一原则,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大阅…  相似文献   

9.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和工具学科,要想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让科技为课堂教学插上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语文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式教学方式已经穷途末路,只有用高科技武装语文教学,点亮“听、说、读、写”四盏明灯,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2006,(12):63-63
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一文中指出: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做一个概括的描述。宽式:……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虎(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1.
藏区的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进入高中之后,他们对于语文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我们应该从一般的语文知识,进一步深入到对更全面、更深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从概念上来讲,我们一般认为语文知识就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和文学常识等等,这些与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紧密相关,是构成这四种能力训练基本知识系统,这些知识某种意义上来讲,呈现为静态的概念、原理、事实等,这类知识是独立于学习主体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并不单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并不仅仅指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即包含于生活的各个层面,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语文教学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好一本语文书,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让学生跳出语文课本,到生活的大海中去遨游,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学习语文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能准确、流畅、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进行人际间交往和各种学习与交流。这种学习与交流,既要通过听、读接收和了解别人的信息(知识、经验),又能通过说、写表达出来。听、说、读、写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方...  相似文献   

14.
开栏小语很久以来,我们一直想在刊物中开办这样一个栏目:它能够表现出。大语文”的特色,它能够体现人文学科相互交融的理念。记得有这样一句有名的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呀,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的视野就有多么宽广!因此。可以说,举凡历史、地理、美术、电影、电视等等,无不包含语文。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观念才是“大语文”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才是新世纪学子应具有的观念,它已远超出我们平时的“听、说、读、写”范筹。持有这样一种观念,你就会去用发现的眼光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在各门各类的学科与艺术中学习…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指引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盏明灯。学陶、师陶、研陶、弘陶,就能把握语文教学之"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具备经验认知、具身认知和创新认知,让学生展开生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运用陶行知先生广博、丰厚、深远的教育思想引领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愉悦。  相似文献   

16.
放飞的爱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健康成长的少年背后,一定有一个智慧的母亲。1966年,张亚勤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亲读完大学后曾分别在大学、中学任教。孩提时代的张亚勤深受读书世家的文化熏陶。5岁时,一场灾难的降临使父亲在历经生活的磨难后,离开了人世,而母亲就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在母亲和外祖母的教育下,他开始学会独立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如何学好语文,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中学老师和学生的体会———编辑方竹玲张桂英老师:学好语文,首先要朗读。记得报上说,现在人才最重要的四种素质,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而这是只有靠朗读才能练就的功夫。其次,要泛读。读课本以外的时文、美文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泛读的重要性;还应该读生活这本无字书,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才有了《落花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泛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很多写作尖子谈语文学习经验时都说得益于“课外书”,像韩寒就读过《…  相似文献   

18.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洗耳恭听,学生的思维必须与教师保持一致,不敢越雷池半步。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磨灭了个性,淡化了爱好,弱化了特长,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皮囊”。语文学习的落脚点终归是听、说、读、写,但听、说、读、写不是简单的知识迁移,而是一种特殊能力的转化,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人的社会角色变化多样,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而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为终身学习和不断吸取新知识提供无限可能性——语文学习的基础意义正是在此。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艰巨性也在于此。其中语言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如何教”——中专语文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仍要归结到这两个问题。如何才能使“教”——实质上是学生的“学”更有成效呢?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能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是以学生的需要、年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20.
拐角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方的路;拐角如蓝天上的一轮红日,温暖了我们彻凉的心扉;拐角如音乐家手中的一把吉他,丰富了我们枯燥的生活。人生在世,谁没有遇到过拐角?但又有哪些人走过了那些拐角?无难处的人少之又少,走过拐角的人亦少之又少。但是,走过拐角的人一定能看到"柳暗花明",走过拐角的人一定能体会奇迹创造的惊喜,走过拐角的人一定能收获生命的厚礼。因为,人生的拐角,挡不住强者的人生之路。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