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是苗族社会的写真人们一向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拟,而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状况。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着苗族社会。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两)溪、西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  相似文献   

3.
豆争 《语文天地》2012,(20):50-51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  相似文献   

4.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从对陶渊明的创作心理、生存心理、社会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入手 ,探讨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动因和价值 ,试析陶渊明的孤独而且超脱的隐居生活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 ,说明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陶渊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究竟是一篇记实的作品还是寓言,一向众说纷纭。我同意后者。这篇所记的事迹,原出作者的虚构。因为陶渊明不满当时的社会,追求着一个没有官府,没有剥削和战乱,大家一起劳动,过着“怡然自乐”生活的理想社会。当然,这只是一种空想,本文暂不置论,但有一点,就是文中提到的刘子骥,也是虚构的么?我们倒想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图景,其结尾十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从对陶渊明的创作心理、生存心理、社会心理的分析和研究入手,探讨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动因和价值,试析陶渊明的孤独而且超脱的隐居生活对他创作的巨大影响,说明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陶渊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主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必读必背文章之一,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仙境,这是众多参考书的共识。有资料可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 (约 365——— 42 7)晋宋之际最有成就的散文家、田园诗人。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做过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 ,后隐退躬耕。公元 42 1年写出《桃花源记》。全文以白描手法 ,描绘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世界。那里的民风淳朴 ,人人尽力劳动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无君无臣 ,大家相处得亲密和谐 ,一派和平安详的景象。这就是陶渊明追求“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 ,与当时政治黑暗 ,官场腐败 ,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 ,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 ,有着深切的感受 ,…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教科书告诉我们,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真的是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正是他———陶渊明,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写下《桃花源记》,以唤醒大家那颗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唤醒大家那颗再创一个美好家园但已支离破碎的心,他正是想让这无数美好之心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还老百姓一片安宁的土地。…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闲居带湖和退隐瓢泉时期,生活、创作中流露出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但两个时期相比,带湖时期是对陶渊明思想的表象认同,瓢泉时期对陶渊明的认识则深刻多了.但陶渊明的真隐境界,辛弃疾并没有完全达到.辛弃疾的田园词作也没有真正反映出田园生活的辛劳,其审美情趣带有较多的士大夫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期,作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尤其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其作品中出现了各种与陶渊明有关的意象。究其原因,与二人不尽相似的经历、宋代对陶渊明的推崇之风以及整个社会文化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位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请学生归纳大意。有学生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人。渔夫打鱼时误入桃花源,桃花源中人待他为上宾,一再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可他‘既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这种人,实在可恶!” 可教师却极起师道尊严的脸说道:“你讲得不对。这篇课文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交替时期,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有强烈的反感,因而幻想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出现……” 我不知道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会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常想:假如我是这位老师,我一定会大加赞赏,并且告诉他,反弹琵琶也会出新语!而  相似文献   

16.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了一个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平静的文字下,也记录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背叛与摧毁、迷失与遗忘、幻灭与缅怀,饱含着深深的矛盾和悲慨。读懂这些,就能深入解读陶渊明,读懂陶渊明作品的底色。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而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相似文献   

19.
由于陶渊明研究中一直存在理想寄托多于学术理性的现象,因此还原陶渊明是当代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语境下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和谐。浏览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古代诗人陶渊明所赋田园诗具有自然、朴素和纯真的艺术魅力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陶渊明田园诗朴素恬淡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陶渊明田园诗的自然观精神三方面对陶渊明田园诗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