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病梅馆记》的授课过程中,张莲同学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文中多次提到残梅病梅的系列行为,每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却不一样。开篇先说有的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标准,接着写‘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则与前文‘正’与‘密’的顺序相左,接下来所说的‘梅之欹之疏之曲’,也与开篇‘曲—欹—疏’的顺序不同,最后‘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一句,与上文的顺序皆不相同。大家之笔讲究前后一致,句式比…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  相似文献   

3.
人们称赞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可谓贴切之至。园丁终日劳作精心培育花木 ,教师则终生忘我工作培养祖国下一代。然而 ,为园丁者竟有人因一己之私而摧残幼苗。清朝龚自珍先生写的《病梅馆记》文中就有人为了“求重价而对无拘无束生长着的梅斫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使得“江、浙之梅皆病”。教师队伍中是否也有人在有意无意地压制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呢 ?回答是有的。有人只讲教书不重育人 ,有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有人厚此薄彼 ,有人言行不一……就说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吧 ,本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但也时…  相似文献   

4.
吴森权 《广东教育》2004,(12):59-59
在校园里看到植物被修理得整整齐齐的,丝毫没有个性的枝桠,我总会想象一个园丁,走在花园中,见到参差不齐的枝桠就拿出剪刀,刷刷的没几下,就是高矮一般了。这也令我想起《病梅馆记》所述,人们“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相似文献   

5.
病梅馆记     
<正>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也都是被框于盐中.被棕绳捆绑的吗?他们不也都是有待“纵之顺之,毁其盆,(重)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病梅吗?  相似文献   

7.
<正>作文教学饱受诟病,写作水平的提升成为师生的心头之痛。偶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病梅馆记》放到一起品读,竟有意外惊喜——这两篇古文名作恰好从正、反两方面针砭作文教学的病症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病梅馆记》中鬻梅者因文人画士之好"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  相似文献   

8.
《病梅馆记》是晚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一篇政治小品。文章篇幅短小,但容量很大。它借江南梅树的被斫、被删、被锄正、受棕缚而弄得歪斜曲折,毫无生气,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扼杀生机的罪行。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精巧的暗喻方法,表面上句句写梅,没有一句题外话,而实际上却是在写人,是在议政,含义虽隐而实显,言简而意深。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这种特色,就必须充分揭示作者所喻之“物”的特征及其含义。对“物”分析得愈具体、愈细致,学生对作者所喻之“人”,所议之“政”的理解就愈清晰。  相似文献   

9.
隋唐五代石刻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典故词语,有些词语在形式上亦有一定的变化.文章以石刻中多次引用的“摽梅”一词及其变体“標梅”为研究对象,考察该词及其变体在石刻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变体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似乎并不是很困难。但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如何让学生对一些理性的话题如人物形象、文章结构等,也产生强烈参与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要动些脑筋。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我尝试着运用“修改评议式阅读方法”。具体方法是: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做些局部修改,让学生对原句和修改句进行比较,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一、通过修改评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教师对文章中的特色词语进行“修改”,将之改成普通的词语,让学…  相似文献   

11.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书中曾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近日得暇,再次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切实体会到了卡尔维诺对“经典”的评价是如此的“经典”.这次发现两处疑问:其一,在“回忆母亲”时,文中写道:“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是我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近代历史初启帷幕这一转折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和著名文学家。他留给后世的文学作品是丰富的,其中最能体现他思想情感、最有战斗力的是他的诗歌和讽刺性小品,即他自称的“寓言”。(《又忏心一首》) 《病梅馆记》就是他“寓言”小品中的力作。文章通过梅的遭遇,揭露和控诉清王朝压抑和摧残人材的罪恶行径。 龚自珍反对思想束缚,反对摧残人材的思想是一贯的。早在二十二岁那年,血气方刚的  相似文献   

13.
一、选段在线项脊轩志(节选)归有光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  相似文献   

14.
《病梅馆记》是一篇文艺性杂文。文章在立意和笔法上颇具特色,堪称上乘之作. 首先,文章在立意上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古人借梅寓意之作多不胜数,大凡离不开对梅的赞美和称颂,都是通过对梅斗霜冒雪的赞扬来表达对人的高尚气节和顽强精神的歌颂。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却断非步人后尘,拾人涕唾,他独运匠心,“道人心中所无”,通过描绘梅树被束缚、被摧残的受害者形象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的专制统治,表达作者坚持改革时政、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和思想主张。显然,《病梅馆记》在立意上是别出心裁、不入窠臼的。它不是立足于对梅的赞美和欣赏,而是着意于对梅的同情和疗救.因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阅读”第四单元《触龙说赵太后》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 ,持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课本把句中的“持其踵为之泣”注为 :“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 ,握。踵 ,脚后跟。”“持其踵”是“握着她的脚后跟”吗 ?“握着她的脚后跟”干什么 ?郭锡良、唐作藩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解释说 :“这是写送别燕后的情景 ,燕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 ,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 ,意思是非常舍不得她离去。”这解释似乎有些道理 ,但原文中哪有关于“后已上车 ,赵太后在车下”的文字叙述呢 ?而且“脚…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教参》在译文中将“哀”对译为“哀怜”。笔者认为不妥,“哀”在这里当释为“爱”,即“疼爱”之意。理由如下:一、从触龙和赵太后对话的文意来看,他们原为争男女之爱而引出对长安君和燕后的爱的比较。触龙打开进谏大门的一段话可分为三层来理解:1.提出爱子的原则——计深远;2.从送燕后出嫁事说明太后对燕后的爱之深;3.从嫁后的祝祷赞扬太后爱燕后符合“计深远”的爱子原则。其中写送嫁时的情景很感动人。因“亦哀之矣”之前有“泣”,“悲”两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为汉乐府民歌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行者见罗敷 ,下担理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几句诗 ,运用赋的表现手法 ,排比铺陈 ,形象地再现了众人见到罗敷后的不同反映 ,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但对“来归相怨怒”一句的主语究竟是谁 ,却有多种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指“已婚男子” ,如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称 :“缘观罗敷 ,故怨怒妻妾之怒。”有人认为即指前句中“耕者”、“锄者” ,如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称 :“耕者、锄者 ,归来后彼此怨怒 ,只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8.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首先,看到题目《病梅馆记》,就不由人不产生疑问:梅何病之有?此病从何而来?能否救之、疗之?作者开篇并不急于解疑,却先说江浙盛产梅,为下文广贮病梅以疗之作下伏笔。接着作者指出,对于梅花,“文人画士”有其欣赏标准:以曲、欹、疏为美,否则就认为无姿、无景、无态。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借此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刚正不阿、有骨气、生机蓬勃的人才遭到忌恨、摧残、杀戮;…  相似文献   

19.
当我按照传统的思路和学生一起学习《病梅馆记》时,问题出现了。特别是在欣赏梅树图片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赞叹梅树之美,并一致认为梅之美恰在"曲""、欹""、疏"。确实,直觉告诉我们眼前的一盆盆梅树是美的,这种美是整体到来的,直袭我们的生命。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梅树并不是天然的野生梅树,正是文章中所提到的经过人工栽植、剪斫、删夭  相似文献   

20.
“删”与“添”一样,是修改文章时的常用技法。对于“删”,鲁迅先生曾指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当文章出现多余的字、句、段时,就应该大刀阔斧地删。为了说明“删”的好处,让我们来细品一个古代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给苏州一个园林内的亭子题词,题作“真有趣”。只是这题词太俗气,一点也不雅致。旁边的大臣纪晓岚十分聪明,他及时地对皇上说了一句:“圣上的这个“有”字写得格外精神,如皇上肯将此字赏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