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铁生的散《我与地坛》深受艺界好评。专家们认为,它厚实的内容、大手笔的结构、深沉的情感,都值得称道。我还认为,章的语言很有个性,值得赏鉴。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作为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内涵丰富,本文从叙事角度切入,分析该文所蕴含的"人"与"物"、"精神"与"内体","残疾"与"健全"等缤纷斑斓的二元对应的世界.本文认为,作者着力借助对这些二元世界的叙述,深刻地表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及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教学前,我反复思考,认真研读课文,并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事例,以及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冥思中,思维的火花突然迸射,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把课文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不就是教学本课的一个最好办法吗?明确了这个思路后,我简化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程序,制定了本课教学方案:①教学目标:了解史铁生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的精神。②德育目标:增强对生命的认…  相似文献   

5.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来开设公开课有两点原因,一是它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几乎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泛神主义、亲情、母爱、对生死的顿悟、对生命的执著……二是它有广阔的对话空间,可以通过生活的表象洞达隐幽的人性。语文教学最应该也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本课尤甚。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动,甚至落泪,这是我备课时想得最多的事情。我甚至把学生落不落泪作为这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当然不是出于煽情的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次感受人性光辉的美妙瞬间,有一次对真善美的高峰体验。据说,那堂课很多人都落泪了,不仅是学生,也包括听课的教…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孩子 ,不是“小皇帝” ,就是“小公主” ,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 ,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漠视友情、亲情 ,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根据课文节选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感悟 ,感受自己生活中的母爱。学习这一部分时 ,我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从课文中找出母亲关爱理解“我”的句子 ,哪些地方特别打动你 ,谈谈你的理解 ?问题一提出 ,同不们便快速阅读、圈点 ,不一会儿便有同学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找出了“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相似文献   

8.
<正>什克洛夫斯基在1982年发表的《散文理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陌生化其实就是将对象从对它的惯常接受中拯救出来,就是使其语意系列膨胀。”[1]如果我们把“惯常”和“膨胀”两个词抓取出来,就能从两个层面来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一是从创作者层面,创作者对文学作品在创作方式和语言运用上进行不同于常规的创造,使文本在创新上产生系列化“膨胀”,让内蕴变得丰厚而耐咀嚼;另一个是从阅读者层面,  相似文献   

9.
一、学情分析及对策 《我与地坛》共七节,人教版教材只节选两节,但篇幅仍然不小。入选部分涉及对生命的思索,作者又有不同于常人的际遇,因而有独特的体验,理解难度很大。授课的对象是刚踏入高中的同学,理解能力相对弱,人生体验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1.
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亮点,用上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引出,水到渠成。第7-8自然段用了"结果"一词,第7自然段用得妥当;第8自然段,宜改为"辉煌"。  相似文献   

12.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3.
14.
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插队延安。21岁时,腿染疾而住进医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1983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堂要通过构建深厚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社会生活阅历来提高文本解读的深度,通过对"灵魂""伦理""价值"的深度挖掘来实现学生"深度发展"。本节课旨在通过品味充满抒情意味的语言,体会史铁生的心路历程,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领悟"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6.
17.
【片断】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怕是活多久就要活它多久了 ,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 ,十五年了 ,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旁或颓墙旁 ,去默坐 ,去呆想 ,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刻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喊…  相似文献   

18.
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在交织着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地坛,史铁生痛苦而执著地寻找精神的坐标和人生的信仰。可以从地坛之于史铁生、母亲之于史铁生和史铁生之于史铁生三个维度,理解影响史铁生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逻辑联系和思想嬗变过程。史铁生不是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而是依靠自我精神的力量调和了与命运的信任危机,消解痛苦,战胜苦难。这是史铁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20.
张建 《语文知识》2006,(7):30-30
①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旅游业”与“开展”主谓搭配不当,宜将“开展”改为“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