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文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1、“之”作为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在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最为常见。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2太后之色少解。(《触…  相似文献   

3.
黔东苗语(以下简称“苗语”)有明显的实词虚化现象,如:实词qa1po3(圆球)的po3本来是一个名词的词根,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它逐步演变成了词头(与实词qa1po3并存)。苗语动词tio5(养蒿苗话为ti5,规范成tio5)的用法很广,它既可以作实词用,充当很多动词,又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助词用。现分述于下:一、tio5 作动词苗语tio5作动词用,可以充当很多个动词,故很难译出某一个固定的含义,但都必须是行为动词,而不能作其他表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使令。可能、意愿、趋向、判断等动词。如:ti…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言虚字“之”的用法,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主要讲述了三种:一种是用作代词,(用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一种是用作助词,(用如结构助词、语气助词);一种是用作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去”、“往”。那末,是否课文中出现的“之”字,都要按这三种用法讲呢?我认为不一定,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  相似文献   

5.
“维”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它的用法很多。对《诗经》、《尚书》、《史记》等文学作品中“维”字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维”字在上古汉语中用法的演变:用法渐趋多元化,从主要作助词发展到兼具助词、动词、名词等几种词性,词义也在逐渐增多,到西汉时其意义基本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6.
“之”属文言虚词。其特殊用法不必向小学生多讲,但一般用法、常见用法如不讲清楚,也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 一、作代词。作代词用的“之’可以代人,也可代事物,它所称代的对象大都在上下文中。 二、作结构助词。作结构助词用的“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限制或修饰的偏正关系。如:《赤壁之战》中的“之”在定语“赤壁”之后,处在中心词“战”之前。可译为“的”。 “之”作结构助词讲在小语课本里,还有一种情况,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之”字,使它成为主谓词组,这个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这种用法的“之”字,起着突出…  相似文献   

7.
助词意义最虚,它只能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起到调整结构,表示语气,构成音节等作用。文言文的助词,可分为三类,即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音节助词。一、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即附在词或词组上起结构作用的助词,文盲文的结构助问,按其与白话文的对当关系,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今天沿用的结构助词,以“者”,“所”为代表。结构助词“者”的基本作用是组成名词性的结构。如:①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②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病梅馆记》)③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为开其资源之道也例①是“者”和…  相似文献   

8.
论《金瓶梅词话》的助词“着”与“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着 助词“着”在《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的持续或事物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动态助诃;(二)用在句子末尾,煞句,表示某种语气,即语气助词。现将两种用法分别阐述于后。 (一)“着”作动态助词 《词话》中的“着”附在动词后作动态助词,所表语法意义可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9.
一、之1、代词1)代人,表示:他(她)。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2)代事,表示:它(它们)。例: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3)指代,表示:这。例: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的”或不译。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例:久之,目似瞑。《狼》4、动词作谓语,表示:到、往。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其1、代词1)人称代词,表示:他(们)的,它(们)的。例:其乡人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表示:那、其中的。例:专其利三世…  相似文献   

10.
苟坤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0):74-75,110
从上代文献到现代日语,(して)的用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日语中,(して)是动词(すみ) 的连用形(し)和接续助词(て)的结合形式,而古日语中的(して)则可单独用作接续助词和格助词。本文以上代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为考察对象,考察格助词(して)的具体用法,指出,在上代文献中,格助词(して)表示做某事的人或人数,相当于现代日语中的(て)。  相似文献   

11.
儒家经典《论语》中"之"字出现频率高,涉及用法范围较广。用作动词时,"之"字为表示"到、往"的及物动词;用作代词时,"之"可作人称代词,指代人物、事物,也可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助词时,"之"字主要体现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方面;用作介词时,"之"字相当于"于"、"对于"。  相似文献   

12.
“于”“於”两个虚词,在上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在《诗经》中用法则比较复杂。“于”多用在动词或名词前面,而“於”多用为叹词。“于”在动词前作动词词头,在名词前起到介词的作用。少数“于”在句子中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於”“於乎”“于嗟”在《诗经》中的意义完全一样,都是表示感叹,叹息等。固定用语“于以”应理解为“如何”,“于时”应理解为“于是”。还是两种特殊用法:“于”通“为”,“於(于)”表示疑问,同“安”。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元曲选·合同文字》宾白助词“的”共出现89次,根据用法分为四类:一是用于其它词或词组后,构成“的”字短语,单独作句子成分;二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地”“得”;三是作动态助词,相当于“着”;四是作为代词或语气词“兀的”的构词音节,相当于音节助词。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自学释要(下)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郑振峰(二)连词“以”常见的用法有以下五种;①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有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排山记》)②连接动词,表示前后两项的连续和承接,...  相似文献   

16.
《型世言》中出现的比况助词有8个,但使用得最多的是“般”和“一般”;比况助词的意义可以表示比喻或相似,也可以表示不定判断(或推测)语气,但表示比喻或相似的情况占着绝对优势;在比况助词出现的格式中,简式和全式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中,在全式中出现的像义动词主要是“似”、“是”;比况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定语、补语、谓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7.
wish和hope     
wish和hope这两个动词均有“希望”之意,但它们在用法上又有区别:wish为正式用语,多表示主观愿望、梦想和心愿,并不考虑是否可能。其句型主要有:A.wishtodosth.表示“希望做某事”。(后接不定式作宾语)例:IwishtovisitthegreatWall.我希望参观长城。B.wishsb.todosth.表示“希望某人做某事”。(后接不定式作复合宾语)例:ShewisheshersontolearnEnglishwell.她希望儿子学好英语。C.wishsb.sth.(oradj.)表示“希望某人某事应该如此”或表示“祝愿”。例:1)IwishyouaHappyNewYear!祝你新年快乐!2)Wewishhimwell.我们希望他…  相似文献   

18.
Leave的用法     
洪花 《中学文科》2000,(1):23-23
作动词用,其主要用法有:1.用作不及物动词,表示“离开”之意,如:What time do you leave home?你什么时间离开家的?He left here just now.他刚离开这儿。  相似文献   

19.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