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关注国事、仗义请缨、保持节操,是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共性特征。柳敬亭幽默、洒脱、遇事乐观;苏昆生老成、质朴,为人忠厚。《桃花扇》作品中柳敬亭、苏昆生与史实的不尽相同,反映了作者孔尚任的民族意识和归隐情怀。  相似文献   

3.
苏昆生     
苏昆生(16057—1679)清朝河南固始人,长期寓居江南。是一位卓越的昆曲清唱艺术家,被誉为“南曲为当今第一”。  相似文献   

4.
5.
王金文 《成才之路》2009,(29):36-36
《桃花扇》作为清代传奇的典范,具有多重悲剧性。剧中桃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性,需要我们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6.
“桃花”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自古诗中桃柳不相离,《桃花扇》也不例外,“柳”是《桃花扇》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柳”在整部书中共出现了八十二处,按作用和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孔尚任虽为圣裔 ,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 ,奉习孔孟之道 ,但他的《桃花扇》中却有丰富的道教思想。在《桃花扇》中他表露出对儒士政治的失望和儒家社会理想的破灭 ,而将希望移向了道教。他为侯方域、李香君等人物安排了入道的结局 ,又将史可法、左良玉等册为道教中神。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构筑了一个道教洞天式的精神家园———桃花源 ;这是他企求的理想社会的幻景。他在此传奇中也是以道教的兴亡观归结兴亡案的。  相似文献   

8.
道教思想对《桃花扇》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者在抒写"离合之情"、"兴亡之感"的同时,宣扬了道家人生如梦、功名可弃、成道归隐等思想,并以此为纲领统揽剧本全篇,使全剧自始至终笼罩在浓郁的道教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桃花扇>中,吴应箕这一人物常被大家当成复社反阮的一个文化意象,而没有深入地探寻吴应箕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和他在剧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将他与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公子进行比较,揭示他个性的成因,进而分析吴应箕形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桃花扇》的主旨之争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剧作者生平、剧作者罢官与剧本关系、剧作本身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说明《桃花扇》应是拥清之作.  相似文献   

12.
田斌 《文学教育(上)》2011,(16):110-111
《桃花扇》作为清代传奇杰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无论成功的艺术构思,还是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所反映的深刻思想,都要借助于成功的语言运用去实现。《桃花扇》的语言是经过戏剧化的口语,又受到我国古典诗词、民间歌谣、说唱文学、话本小说的影响,大多数戏曲读来既质朴自然又典雅粲然,加之诗词格律的形式美,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孔尚任(1648—1718)是我国古代著名剧作家,虽然他一生著作不多,但仅是一部《桃花扇》就足以使他蜚声文坛。他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故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孔贞璠是明末举人,博学多才,清朝建立后绝意宦途。岳父秦光仪、族兄孔尚则都曾亲自在南明弘光政权时期生活过,孔尚则还一度做过福王的下属,与马士英、阮大铖等共理朝政,后生龃龉而离去。对于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4.
长篇历史小说《新桃花扇》从历史兴亡的角度对士人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发出了诘问,并对其进行了解构。它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爱国主义的传统,凝聚了作者对于民族、国家前途的深重忧思,也探索和表达了对士人阶层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进行价值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桃花扇》是清初剧作家孔尚任所写反映南明灭亡的一部政治历史剧。这部历史剧描写的是1643年至1645年间,也就是明崇祯皇帝自杀到弘光灭亡这段时间,发生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治舞台上的一些重大政治斗争。作者用丰富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了南明小王朝没落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表达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桃花扇·凡例》详细阐述了《桃花扇》在整体构思、戏剧结构、曲文填写、科白设置等方面的创作原则,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孔尚任对于戏曲创作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揭示了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并且针对时弊,提出纠正主张,至今仍然对戏曲创作和鉴赏有相当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同时,《凡例》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传奇所用宫调以[仙吕宫]和[南吕宫]为主,音乐感情与离合之情、兴亡这感和谐一致,男女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唱词所属宫调又与各自性格吻合。另外,此剧在曲牌使用上也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问世后,即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序跋题辞、投诗赠歌者历代乙乙不绝。本文对清代有关《桃花扇》的诸多评论作了一个简要的勾勒,并对其价值与影响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