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曾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技术发展带领人类进入“第三媒介时代”,迎来数字化生存空间,设备智能化的提升虽丰富了个体生活场域为其带来诸多便捷性,但同时给媒体生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媒体脱责化倾向,逐步呈现“刷屏上瘾”式社会隐忧。本文将从“刷屏”与“刷屏上瘾”意涵解读入手,从社会学视角透视当前“刷屏上瘾”行为实践的生成语境,解读媒体脱责化倾向与“刷屏上瘾”行为主体之间的内在张力,并就“刷屏时代”所呈现的指征,从传播生态、传播规则、传播价值、传播内容维度窥探媒体社会责任履职的新生约束力;从权责关系、媒体治理与网络生态角度为破解“刷屏上瘾”行为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法国已故重要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并以此为框架 ,通过分析若干场域个案 ,检视了比较语境中的“媒介场域” ,并深刻剖析了法国新闻界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 ,“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媒介批判研究的新范式。作者在强调场域理论贡献的同时 ,也明确指出这个范式尚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拉美国家联合成立的南方电视(TeleSUR),以拉美的视角、民众的立场而旗帜鲜明.文章以拉关内外交织的传播场域为语境,呈现拉美通过南方电视寻求传播一体化的努力,在国际传播领域开创了横向的南南传播模式.文章最后阐发了在世界体系下该模式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聚焦中国文化类污名现象——“飞盘媛”争议,以梅森巴赫的污名应对理论(SMC)为基础,运用大数据采集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中国社交媒体场域中的污名应对机制。研究通过对1530条微博文本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国社交媒体语境下“飞盘媛”污名应对机制既印证了SMC理论,即以理论中的逻辑谬误、攻击谴责者、价值超越与重新聚焦路径为主;又延伸了SMC理论,即不止“受污者”单个应对主体,而是呈现“受污者及未受污公众”双应对主体;更超越了SMC理论,即新增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褒义化调转”与“承认式否认”污名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5.
委内瑞拉的新闻业始于19世纪初的独立运动时期,在国家政治的曲折发展中逐步壮大,并具备了监督当权政府的能量。该国新闻传播业的相对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这种情形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这些特征赋予了委内瑞拉新闻传播业在与当权政府对立中的独有格局。近年该国另类的社区媒体崛起,给委内瑞拉新闻传播业的格局带来变数。  相似文献   

6.
周梅 《新闻世界》2023,(3):7-10
社区媒体是社区信息发布平台、民意表达平台、互动服务平台,是社区居民获取社区信息、参与社区治理、分享交流互助的重要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已逐渐被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所超越,因此,社区媒体必须在媒体融合语境下进行整合再造,特别是需要通过专业媒体机构的介入,顺应移动数字视觉时代的要求,通过全新、全时空的内容呈现架构,构建融媒体语境下的强大社区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美丽家园加油鼓劲。  相似文献   

7.
一、现象呈现:两类“媒体场域”同构两类“阅听思维”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曾经滞留于传统媒体场域中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大批量离开传统媒体场域,开始习惯生存于新媒体场域中,并在新媒体场域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生活样态,构建了自己的生存世界与生存方式,不再习惯于跳出新媒体场域去传统媒体场域中进行新闻消费.  相似文献   

8.
【目的】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舆论的“策源地”与“发酵池”,面对中国传统节庆的媒介化存在与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方法】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文章基于社会行动理论,以抖音平台上的7家主流媒体春节短视频为案例。【结果】从场域、行动、功能三个方面,对主流媒体节庆短视频的舆论表达进行分析。【结论】场域方面,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镜头拼贴、后现代话语应用、他塑叙事,构建舆论表达的公共性场域。行动方面,多样化的视觉框架丰富节庆内涵;时空关系的直接呈现强化了节庆结构;数字化符号初建赛博化节日盛典,实现节庆文化的再生产。功能方面,实现了引导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的文化整合;“亲亲”与家国情怀互嵌互构的情感整合,增强了社会稳定性、维护社会和谐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9.
徐婧  王楠 《当代传播》2021,(5):36-40
媒体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和传播是公众获取相关知识、形塑技术态度的主要信息源,官方政策和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的阐释,可以反应出社会主流观点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位及其舆论引导的方向,这一话语呈现是对前沿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隐喻.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聚焦揭示隐喻背后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技术的迷思.通过分析厘清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及其塑造的舆论场中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多重话语策略,解析话语机制,揭示话语系统得以运行的政治经济结构,同时期待通过对主流话语策略的解析,重新发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中应被重视的伦理隐患,为传者、受众等多元主体提供警示.  相似文献   

10.
苗翠花讨薪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这一事件以电视媒介中“新闻发布会”形式呈现,其制作和扩散巧妙地借助了传播仪式观的优越性,通过微博、网站等媒体进行传播,形成媒介动员,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弥补了传播传递观的局限与不足,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文章以为这是一场有组织、有策划的“民间新闻发布会”,是底层民众维权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进入一个媒介密集、全球连接的深度媒介化时代,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的媒介现象变得日益流行。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自我呈现”研究以社会互动为主,鲜少有人将其与媒介仪式关联起来。文章首先以社交媒体平台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呈现”为切入口,将其纳入媒介化仪式的范畴,旨在以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媒介化过程对大众“自我呈现”的建构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权力关联的;其次,从技术供给、媒介逻辑、媒介化社交三个层面引出“自我呈现”的仪式生成;最后,从批判的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在最为稀松平常的“自我呈现”过程中以更隐蔽的方式完成数据监控及隐性剥削。  相似文献   

12.
张虹 《青年记者》2020,(10):8-11
在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理论中,媒体被视为国家机器的特殊类型.媒体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有机构成,它不仅参与着政治进程中的民主建设、意识形态宣传、文化领导权的构建,也在经济层面丰富着产业的业态与市场的生态.可以说,作为“有机体”的媒体,一直是国家治理场域中占据一定位置与资源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新浪微博为例,解析微博在用户拓展、服务创新和关系构建3方面的运营模式.研究发现,微博在聚合自媒体的用户及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营销闭环、情感强势、圈子社区等机制可将其转化为规模化商业开发的资源,对“粉丝-关注”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是微博商业化开发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晏青  杜美玲 《新闻记者》2022,(12):53-66
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粉丝文化生产、传播与治理的重要场域,其中粉丝文化治理是理解此场域的关捩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微博平台将法律、社区规范、算法技术等统筹起来进行粉丝文化治理,国家、社会与用户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平台治理的主体框架和逻辑秩序,并生成“正能量粉丝”与新粉丝文化逻辑。研究揭示了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逻辑及其互动结构,为理解我国平台社会中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粉丝文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子代对亲代的“文化反哺”推动了移动媒体技术向中老年群体的扩散,同时也加速了家庭场域权力关系的转移。本文通过对30位中老年父母的深度访谈,呈现了由智能手机使用中的“文化反哺”导致的家庭权力关系转移图景。研究发现,子代对亲代的“文化反哺”伴随着家庭场域中权力关系的变化,亲代沿着“顺从-抵触-反抗-妥协”的路线完成家庭场域中的权力转移。这场权力转移受到场域同构性、文化资本类型以及行动者性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新场域权力关系的形成影响了两代行动者后续的行动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何子佩 《东南传播》2024,(2):148-150
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具有优秀示范意义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对“双奥之城”的媒介记忆建构策略及意义生产,以挖掘主流媒体对“双奥之城”记忆建构的典型策略及体育赛事记忆建构的策略创新。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通过筛选“竞赛—工作—生活”三场域日常记忆、递进式叙事框架及平凡人叙事视角、重大灾难社会语境及奥林匹克文化语境移用的策略建构“双奥之城”记忆,通过媒介记忆这一中介,再生产出“城”之立体感、“奥”之纵深感以及“国”之自豪感。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介时代,现实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语境中被重塑,处于“社会中间态”的青年群体也在多重关系的张力间陷于“点赞还是不点赞”的精神内耗。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40名研究对象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构建出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关系回嵌模型。研究发现,以基缘关系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和地方网络,发生了数字化的位移,并在数字交往中获得发展后,反作用于现实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在此种螺旋式的回嵌循环中被重塑。集权力差序、人情礼仪、工具与情感交往于一身的朋友圈场域作为关系文化的“规训场”对点赞行为造成干涉,协同媒介技术加剧了数字交往的平等性悖论,裂变出主动点、被动点、不点等多种点赞样态。从点到不点既是青年主体化“由外向内”的模式转向,更是其社交主体性由顺从到抗争的本我回归。  相似文献   

18.
敖鹏 《东南传播》2024,(3):55-59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的意义感,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发生和嬗变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意义感,经历了“革命”“启蒙”“消费”“数字化”等历史语境的变迁,在“个人”和“集体”话语的矛盾与张力之间呈现了不同的症候。  相似文献   

20.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