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秋雨说过一个段子。他在书摊上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盗版书,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于是书商勃然大怒。老余说:“对于街市间的横蛮人我历来是毫无办法的(笔者按:不知他对谁有办法)。”余杰说:“在北京,掌握真理的是……出租车司机(笔者按:小余一定是被哪个司机侃晕了)。”关于追求漂亮女人,鲁迅说:“我是不敢的。”我喜欢玩味这些丢人的话,胜过喜欢去读他们那些颇有气势的文章。我常有疑心,他们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二余就不说了,对他们真不屑和假不屑的人都很多。单说鲁迅,我就很怀疑,不知他的书到底起过什么作用。我有一个很褊狭的观点:书籍的价值,在于饮鸩止  相似文献   

2.
梅洁 《湖北档案》2016,(9):32-34
在人生的路上,不知要遇到多少人,然而,最终能留下记忆的并不太多,能够常常眷念的就更少了. 这次回鄂西老家,总想着找一找阿三.阿三是我小学高年级的同学.记得有一个学期,班主任分配阿三和我坐一位,让我帮助阿三学习.阿三很用功,但学习一般.他很守纪律,上课总是把胳膊背在身后,胸脯挺得高高的,坐得十分端正. 阿三年年冬天冻手.每当看到他肿得像馒头一样厚的手背、紫红的皮肤里不断流着黄色的冻疮水时,我就很难过.有时不敢看,一看,心里就酸酸地疼,好像冻疮长在我的手背上似的.  相似文献   

3.
褚树青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馆长. 让我了解到这一点,始于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办平民的图书馆,一百多年前一位绍兴的乡绅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今天官办公共图书馆还做不到吗?"我当时到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不知怎么就聊到办馆理念上了,他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上面这句话,当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有这样好的理念,在这之前,我跟他接触不多,对他不甚了解.从这次交谈以后,我开始关注他和杭州图书馆.  相似文献   

4.
曾经做过一个心理测验,当你遇见自己的偶像,会:A、请他签名,B、与他合影,C、与他拥抱,D、告诉他自己很崇拜他。我不知该选哪项,18岁以前都不干这些事,为什么没有:E、远远观望。  相似文献   

5.
一我没做过抽样调查,但这里有一个虽然保守,却又很能说明问题的估计数字: 在一个工厂里,约有70%的工人不知档案为何物,不知档案工作是干什么的,不知有档案馆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解三国,还是很有时代特色的,比如他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他的形式是生动活泼的,比如他用了很多有时代特色的词汇,他可能是"三国"接受史上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解者和传播者.这是一个前提.我批评易中天,不是说他很不堪,相反他很不错.因为他很不错,很有影响力,我才批评.批评是希望读者能正确对待,不要盲目崇拜,并不是希望读者抛弃或者鄙视易中天.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叫做"刀耕火种"."火种",现在还偶能见到.我小时候在家乡,农民为了来年的好收成,每到冬天,就常常有放火烧山的做法.至于"刀耕",究竟是怎么个耕法,就无从体会了.不过,就字面来理解,我想不外是用一种很简单的工具,在很小块的土地上进行很落后的耕作罢了. 不知怎的,我常常把它和木刻版画联系起来.我总觉得,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就很有点"刀耕火种"的味道,虽然它的成果是艺术品,而且还是鲁迅先生誉为"力之美"的艺术品. 说这段话的人,就是中国版画界泰斗级大师——杨可扬. 诚如其言,他的人生便是一段"刀耕火种"的传奇. 鹤发童颜的老人 我和可扬老人的女儿杨以平、女婿张子虎都是多年好友,约老先生访谈倒也不难.2009年,我有幸对可扬老人进行了采访,印象深刻.还记得上次见到他是2002年夏末秋初,我搬了新家,请了阿平、子虎和他们的儿子张飚来玩.敲门声响起,我兴冲冲开门迎向走廊,只听阿平笑道:"来了来了,还带了一个蹭饭的!"杨伯伯低沉爽朗的笑声响起.我真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张飚的手上还捧着杨伯伯送我的书法作品——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相似文献   

8.
去年春天,山西省委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下放到县里作第一书记.这里面有一位毛联珏同志,他是山西日报的副总编辑,担任了刘胡兰故乡——文水县的县委第一书记.在省报负责人当中,他是下放得最早的了.三月间我去访问毛联珏的时候,他正主持一个工作会议.会议往往开到深夜,有时候,开到天亮.他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一年来就是在这么紧张  相似文献   

9.
褚树青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馆长。让我了解到这一点,始于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办平民的图书馆,一百多年前一位绍兴的乡绅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今天官办公共图书馆还做不到吗?"我当时到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不知怎么就聊到办馆理念上了,他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上面这句话,  相似文献   

10.
……更强烈的胎动再次来临。是那种强烈的踢动。好像丁丁(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编者注)要踢爆我的肚子。我的身子几乎开始摇晃了起来。我说,有胎动。他(麻醉师——编者注)说,没关系,就好了。说完后,他坐在了我头顶旁的凳子上。不知为什么,这个男人如此靠近我,让我突然感到不那么害怕了。他是一个人,一个具体和会说话的人,我虽然越来越昏迷,伴随着昏迷,体内却又有了一种奇怪的兴奋感。我仿佛从自己的身体里分离了出来,站在了一个对立面。我看见自己躺在那里,脑袋左侧坐着一个男人。他全副武装,但又似乎只剩下一副眼镜。他离我很近,嘴里一直说着话。他说着话的时候让我回答。我就按照他的提问回答着他。仿佛我正  相似文献   

11.
随笔     
谈谈情,吃吃饭 我从学校毕业的第一年,第一次被某人正式邀请吃饭——就是表示开始的那一种,从此不只是谈工作谈理想谈文学谈人生,也不只是隔着半米的距离散步——不知怎么,第一个感觉就是惶恐,很惶恐,死活不肯去。不记得对方又说了些什么,只记得他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那我可自己找人喝酒去了!”  相似文献   

12.
何盈 《青年记者》2012,(1):25-27
爸爸的手机是两年前我送给他的,为了让没学过拼音的他方便发短信,我特地买了一个带手写笔的,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很少发短信,最多简短地回一个“好”或“是”,有什么话他还是喜欢打电话说.  相似文献   

13.
陆新之 《出版参考》2005,(29):16-17
生活中的郎咸平像学术上一样简明扼要.他从来不避讳谈钱.他在企业的讲课都是明确要收费的,而且是"税后".价钱现在流传是四万元一场.有报刊找他约稿的时候,即使是再熟悉的,他还是张口就问:"你们一个字稿酬多少钱?"他谈钱的理由有一个到处跟人说的开玩笑版本,那就是"我要养家糊口.我这样耍嘴皮子、爬格子挣钱是很辛苦的."而他私下跟我有一个严肃版本,"要一定的稿酬是为了维护学术尊严.太便宜甚至白送给别人的文章,别人很可能不会尊重,处理起来也会不够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我所认识的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10月17日惊闻于鸣镝先生仙逝,很是惊讶,继而遗憾.惊讶的是,2005年10月还听我哥哥毛赣鸣说他去了一趟大连,并到于老先生的府上拜访了他,我还看到了他们在于家客厅拍摄的合影,看上去他是一个很健康的老人,一副斯斯文文的学者模样.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16.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在省档案馆做了多年档案工作的我,每每在史海中徜徉,半个世纪前数十年间三晋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忽然一天,有一个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我.他是个外国人,在那战火烧焦的黄土地上,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照片,他的声音.新华社播发的第一篇英文电讯,是由他改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有他的英文.而他,几十年来已同中国融为一体,他如今就生活在北京!我一定要找见他,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真恨自己的孤陋寡闻.经过父辈友人帮助,我还真的见到了:两个小时,和他聊天,和他拍照,和他一起浏览历史的山西和现实的山西.他是那么慈祥,那么真诚,而我则不知是激动还是吃惊,顿忽,脑海里只翻腾着几个字:爱泼斯坦!介绍我去采访的友人曾反复叮咛,见了艾老,你应该称呼"艾爷爷",我做到了.而我更迫不及待的则是,立即把这位亲眼所见的传奇老人介绍给与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17.
1987年盛夏,我从宝鸡回陕西日报社。一天天黑,我看见王安民和爱人在院子乘凉,他在一架竹躺椅上仰躺着,爱人手单拿着把竹扇,陪着王安民说话。我亲热地唤了声:“民兄!”他抓住我伸出的手,握得很紧。我问他:“最近身体好吗?”他苦笑了一下,说:“腰疼,没上班。”见到老友,他很高兴,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看得出他病得很寂寞,很心急。听有的同志对我说,报社为照顾他的身体,让他一天只上半天班。我知道他的秉性,勤于工作,认真负责。他的字写得很好。他编的稿件,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清抄的,标点符号都标得很准。他的字写得很小,很是匀溜,看他的稿子,那真是一种书法艺术的享受。他的书籍也多,特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著作,比我们的一批年轻编辑记者多。我对医学是外行,听他简单说了病痛,我也分析不出个子卯。我说:“你甭急,好好看病。”正说话间,由报社刚调到省教育厅工作的杨建国同志也来了。王安民和杨建国是好友,亦是同学,两人玩笑了一阵儿“野话”,我同杨建国便和他告別了。临走,他又一次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作者,易中天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从自发投稿开始,如今已是名满中华,达到了一个写作者的理想境界.易中天的成功,当然有种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编辑的激励和扶持.综观易中天的写作历程,我以为他需要三种编辑.  相似文献   

19.
我是奶奶带大的,一天幼儿园也没上过.奶奶不识字,但头脑清晰,有人生的大智慧.她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6岁以前的小孩子就让她疯玩好了.于是一年级入学前,我一个字都不认得,也没有集体生活的概念,每天就是玩玩玩. 开学第一天,我兜里不知为什么装了很多糖,语文课上到一半,我突然站起来就往教室外走,老师都愣了,拦住我问我...  相似文献   

20.
阅读秦晋     
阅读秦晋王绯秦晋对于我曾是很陌生的。只是在开会的时候远远地点个头,再离近,便感觉自己除了能冲着他一脸的善良温文说句尊敬师长的话外,就不知再说点什么。如果不是一次小范围的家庭聚会缩短了这种“会议距离”。我想秦晋不会想到把他的书寄给我,我在据说是根本就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