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事业报有许多特殊的优势,诸如地理的接近性、传播的便捷性、反馈的灵敏性、读者的同一性等等,而这些,恰恰是大报所不具备的。而这些优势,在要闻版体现的最充分,因此,企事业报要想办出特色,能“人”读者之“心”,必须抓好一版。 1、大信息量多体裁。企事业报大都是周报,周期长,版面小,而企事业单位,每时每刻都有新闻发生,这些新闻中有许多都具有新闻价值,都是读者需要的。加大一版信息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短新闻、图片新闻、标题新闻都  相似文献   

2.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李爱领 《新闻世界》2011,(11):41-42
企业报相对于综合性报纸,特别是“国”字头的大报而言应属“窄众化”媒体,易于圈定读者边界,采编对象多是身边人和事,这些优势使其与读者有着更亲密的关系,容易形成身边人看身边事、身边人写身边事的新闻互动格局,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针对企业报如何做到“三贴近”,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可读性”源出何处,我没有研究。请教一位同行,据称:可读性,英文为Readability。概括有三个含义:要使读者“读得懂,喜欢读,记得牢”。任何人办报,总是办给读者看的,总是要千方百计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读你的报。写新闻要使读者“喜闻乐见”,要有“共同兴趣”,要使人“看得懂,有兴趣,有益处”。这些说法和“可读性”的含  相似文献   

5.
我是《新闻通讯》的忠实读者,从1984年起我就和《新闻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认为《新闻通讯》有两大特点: 一是它栏目多、内容丰富,能满足多层次新闻工作者的需要。如“新闻业务研究”、“编辑札记”、“老记者谈优良传统”等,这些栏目对专职新闻工作者比较适宜;又如“企业报园地”、“企业报总编谈甘苦”、“地市县报园地”等,这些栏目对企业报和县市报的编辑记者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每天打开报纸,能给人一种新鲜感的东西不是很多,这就难怪有的读者说是“看报看题,一览无遗”。读者作这样的评价,说明报面上司空见惯的新闻多,能够透视深层的新闻少。浮在社会生活表层的新闻固然也起到了传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8.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多见,深受读者的欢迎。众多的日报或晚报、大报和小报都经常运用这一文体。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目,《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苏州报》三版也开辟了“社会故事”栏目,《人民日报》一版上开辟的“凡人新事”专栏,其中也有相当多稿件是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  相似文献   

9.
全国许多小报都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小专栏。我最爱看具有地方色彩、社会新闻性强、被读者称为“小镜子”的小专栏。这些专栏,大都以本地简称、名胜古迹、典故等作为名称。如长沙日报的《麓山瞭望》、贵阳晚报的《南明河畔》、合肥晚报的《教弩台下》等等,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读者拿到报纸后,往往先浏览这类小专栏。  相似文献   

10.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11.
去年12月31日的《宜兴报》出版后,我们编辑部接到不少来信、来电、来访,赞扬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有新意,惹人看。为什么这期《宜兴报》一版版面如此受欢迎呢?这是我们进行版面创新的结果。我们认为,新闻改革,不仅新闻内容要更新,而且新闻版面也要创新。版面有新意,惹人看,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相反,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抓人”,再好的新闻内容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因此,我们提出了“不拘一格选要闻,精雕细刻划版样”的要求,鼓励编辑拿出好版面来。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改革大潮中,不少企业报办起了社会版,在社会上公开发行、销售。这些社会版报纸在报刊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要站稳脚跟,进而求得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是要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对具体的某一家企业报的社会版来说,这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上海铁道报》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企业报之一,在去年底被评为全国2800多家企业报“十佳”之首,得分最高,它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特色服务”。  相似文献   

13.
官倒问题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原是街谈巷议中的热门话题,上了报后,大受读者的欢迎。不料,有家报纸却出来纠偏,发表了一篇《对“热门话题”要注意引导》的评论。这篇评论有两个要点。一是指出偏向,“现在的问题在于,不能对这些‘热门话题’渲染得过分,更不能随意夸张。似乎是无时不谈公平事,无处不唱‘官倒’歌。这种倾向容易引出否定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大实话。正因为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写新闻时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怎样写他们才能看得懂,还爱看.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并投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写出的新闻读者不是看不懂,不愿看,就是看后产生费解或误解。这样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有则报道武陟县工商银行实行“挖贷挂钩”搞活资金的消息,对“挖贷挂钩”只字未作解释,就大讲其取得的成绩。这就使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因为成绩是根据经验来的,如果读者对“挖贷挂钩”还不知是什么意思,怎能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6.
实现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选择。为什么要实现企业新闻报道的平民化,怎样才能实现企业新闻的平民化?一、企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必然性从大的方面讲,实现企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这是时代对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与愿望越来越强。这就使得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状态也从过去被动的“告诉我”转变为现在主动的“我要知道”,从简单的得知事情真相发展为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在信息时代,受众接触新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关于新产品、新服务项目、科技新发明、新医疗技术等等的介绍、报道越来越多,颇受读者、听众、观众的欢迎。笔者近年来从事这类“小新闻”的编辑工作,发现这类“小新闻”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大新闻”一样,也存在着一个报道准确与否的大问题。即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要注意抵制“虚假信息”。这类“小新闻”报道准确了,有助于社会信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分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  相似文献   

19.
读者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军报三版刊登的加框新闻,大都是一事一报式的新闻,即一篇报道只报道一件新闻事实,这种新闻写起来好写,编起来好编,安排版面也决当,可谓是一路开“绿灯”。见报后读者也喜欢看。为什么这种新闻如此受欢迎?首先,它符合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次,它篇幅短小,一事一报,一般不会超过800字;第三,它通篇都用事实说话。可是,从自然来稿情况看,这种新闻却很少见到,有些新闻虽然见报了,也是编者从众多事例中挑选出来的。一事一报写新闻,只要能把事情讲清楚就行。可为什么这样好写…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