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辉斌先生向以人生“立言”而自砺,甘于寂寞,敏于思索,勤于著述,而有累累硕果。2007年7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先唐诗人考论》一书,就是作者继《唐人生卒年录》、《李白求是录》、《四大奇书研究》、《孟浩然研究》、《杜甫研究丛稿》、《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探赜》、《唐宋词史论稿》等多部著作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大著。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受益良多。下面将我在读了此书后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写出来,以就教于王辉斌先生及《先唐诗人考论》的诸位读者。  相似文献   

2.
《先唐诗人考论》是一部对唐以前自屈原到谢肮的二十余位作家,六十余个学术视点进行宏、微观研究的学术著作,以其探出发微、补苴罅漏的深细研究,形成了既“破”又“立”,“破”、“立”结合,又有补文学史本之阙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书,是著名学者王辉斌先生的近作。作为“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余三部为之前出版的《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此书的付梓,标志着这一计划的顺利完成,无论对于著者还是对于学界而言,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众所周知,唐诗研究是一门显学,其研究史绵延千年,积累精深。且不说李杜韩白,即使是唐代一些三流、四流的诗人,其生平创作也多得学者瞩目。这样的现状下,要写出一部“务去陈言”的唐代诗人研究论著,已经是有着相当的难度。而当这部论著是以李白、…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唐代文学探论》是王辉斌先生表现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重要著作。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对2007年的"学科高被引作者"具体排名的结果显示,王辉斌先生的古代文学论文高被引指数排名为全国第一。这个第一,其实是对王先生终年面壁生活的一种回报。本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治学精神,王先生在充满艰辛的学术道路上,已经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近40年,先后出版了《商周逸书辑  相似文献   

6.
王辉斌教授以累累硕果而著称于学界。就唐代文学的研究而言,已经出版了《唐人生卒年录》《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孟浩然研究》《唐代诗人婚姻研究》《杜甫研究丛稿》《唐代诗人探赜》(含《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唐宋词史论稿》《唐代诗人咏湖北》《孟浩然大辞典》(主编)等10余种;黄山书社新近又推出了近40万字的《王维新考论》一书。这些著作,既有被《中国文学年鉴》收录,而成为“国家学术水平”的代表作,如《唐代文学探赜》;  相似文献   

7.
林高明 《福建教育》2009,(11):62-63
记住季老,是因为他那篇至情至性的《赋得永久的悔》,他说如果不去济南,不去北京,不去德国,他就可能会是一个农民,一个文盲,但是他的母亲会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在母亲去世多年后,八九十岁的他仍在懊悔。记住季老,还因为当时身为北京大学副校长,还心平气和地为一位误以为他是校工的大学新生看护行李……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买来他的《读书治学写作》,仔细研读,得以~见其书生本色、学者本色。  相似文献   

8.
《历史研究法》是漆侠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是他治史思想与方法的集中体现。在书中,漆侠先生就历史的科学属性、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等几个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总结。《历史研究法》是漆侠先生基于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研究历史的实际经验而撰写的著作,书中所举每一处实例,都是针对历史研究中常见问题的解答。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历史研究者细细品读。  相似文献   

9.
“五一”前夕,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王辉斌先生的又一大作《唐宋词史论稿》。该书是王辉斌先生继《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李白史迹考索》、《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唐代诗人咏湖北》、《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探赜》、《四大奇书研究》后的又一部力作。此书的出版,继王辉斌先生上一部著作《唐代诗人探赜》的出版(40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在时间上仅为四个月之隔,且一为唐诗探赜,一为词史论稿,先生于学术探索之孜孜不倦,领域拓展之勤奋不懈,研究成果之层出不穷,仅此即可获得有力证实。故而,著名词学家谢桃坊先生在读了《唐宋词史论稿》后,于致作者书中曾这样写道:“先生研究唐诗三十年,成效卓著。词学研究相对难于诗学,但先生能于一年内完成词史专著,令我甚为钦佩。关于词体不起源于民间,关于中唐诗客词,关于李白词辨伪,关于花问词的始地,以及关于柳永的考证等,皆极有新意,自成一说,我甚表赞同。……总之,大著是我近年读到的一部较好的词学专书。先生学高力健,但愿能再读到新著。”笔者在捧读先生《唐宋词史论稿》时,不仅屡屡为书中的新论新见所折服,深深佩服先生的敏锐目光与务实精神,而且更为先生不拘泥陈见、敢于针锋相对的学术态度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0.
明有二陆时雍,一为浙江桐乡陆时雍,字仲昭,一字昭仲,浙江桐乡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贡生,是我国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诗歌批评家。《明史》、《清史稿》均无传。一为浙江归安陆时雍,字幼淳,归安人,嘉靖进士。疑此二人事迹相混,文章拟对二人生平进行考证。同时笔者将对《唐诗镜》作者桐乡陆时雍的生卒年进行详考。  相似文献   

11.
杨贺 《文教资料》2011,(36):26-28
明代有二陆时雍,一为浙江桐乡陆时雍.字仲昭,一字昭仲,浙江桐乡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贡生,是我国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诗歌批评家。《明史》、《清史稿》均无传。一为浙江归安陆时雍,字幼淳,归安人.嘉靖进士。疑此二人事迹相混,本文拟对二人生平进行考证。同时笔者将对《唐诗镜》作者桐乡陆时雍的生卒年进行详考。  相似文献   

12.
一在当今唐代文学研究界,颇有一些既勤于探索又勇于创新的学者,王辉斌先生就是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素以工作勤恳、成果丰硕而著称。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孟浩然研究、李白研究、唐代文人生平事迹考证、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等。近二十余年来,围绕上述领域,王辉斌先生先后出版了《孟浩然研究》、《李白史迹考索》、《杜甫研究稿》、《唐人生卒年考》、《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四大奇书研究》等专著8部,编写或参编著作多种,在全国各地学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透过这串长长的著述目录,你会发现,著者对唐代诗人考证与研究,可谓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3.
王维是我一向很关注的一位诗人,但遗憾的是,我却一直没有对其人其诗做过任何方面的研究,所以,关于王维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粗浅的常识层面,不会比一般的唐诗爱好者强多少。尽管如此,我对王维的研究还是有过很多次冲动的。当我看到王辉斌教授《王维新考论》的时候,脑子里便瞬间闪过这样的一种想法:这是一本"考"、"论"结合的著作,也即是将汉学重考据、宋学究义理的学统互为关联的一份王维研究成果,而类似  相似文献   

14.
《明清文人话本研究》一书对明清文人话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文献考证又有理论思索,既有通论的广度又有专论的深度,具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唐代文学研究历来为其大端,这从每年都有100部左右的专著出版,便可知其大概。正因此,研究唐代文学较之研究其他朝代的文学而言,研究者在选题方面就更应注重其创新性,否则就会给人以重复之嫌。而南北京群青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学者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就是一部具有开拓疆域、填补空白的功力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张淮深碑》为敦煌遗书中系统记述张氏归义军家族事迹的仅有文献,亦是研究归义军初期历史的宝贵资料,原石已不知所在,敦煌写本P.2762+S.6973+S.3329+S.6161B+S.11564+S.6161A保存了此碑文。文章考证《张淮深碑》的作者当为悟真,撰于中和二年(882);写本背面的诗则是不同时期作品的汇集,最早的当写于归义军初期,最晚的写于金山国后期,这组诗的最后编定,当在914年左右。结合写卷字迹可推测,这件《张淮深碑》写本当为张球抄写的张淮深纪念诗文集。  相似文献   

17.
18.
王辉斌教授是研究唐诗的专家,以李白和杜甫的研究著称。这些年来,在研究唐诗的同时,王辉斌教授又兼治宋词和古代小说,先后出版的《增订注释全宋词》(合著,1997年版)和《四大奇书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就是王辉斌教授这方面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陈建初先生大著<〈释名〉考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考论>),是关于<释名>的最全面最深入的研究成果,也是近年来汉语语源学研究的高水平学术著作.该书主要从语源学的角度对汉代刘熙<释名>进行了考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时期,大批革命的、进步的优秀作品遭到禁锢。打倒“四人帮”之后,文艺战线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代表作品,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就是其中的一部。《子夜》脱稿于一九三二年,出版于一九三三年。它一问世,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重视,显示了左翼文学创作的实绩,使左翼文坛的声势为之大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