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 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 出来的宝贵资源。可是,面对纷至沓来的课堂生成,有的教师却缺少 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以致于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了方 向,出现了教与学失衡的现象。 一、“生成”游离了文本 案例:《认识乘法》教学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动画片 般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 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是课堂中依据学生的现场思维成果或疑难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而重新生成的教学流程。它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波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如何有效地把握生成。使课堂真正演绎出精彩。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我们该怎样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苗熊熊地燃烧起来?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确实,我们的课堂上会发生太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太多不可预见的未知。课堂上出现突发事件是非常正常的事.它是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把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数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  相似文献   

6.
岳金春 《今日教育》2007,(10S):39-39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对“生成”是倍加珍爱.课堂也常常因生成而精彩.但有些教师却被生成牵着鼻子.不仅课堂失控了.“生成”最终也沦为“无成”.真是令人叹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叶澜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尽管我们在课前做了精心的预设,可是在开放的课堂中“生成偏离预设”的现象还会常常出现,这种“非预设生成”往往带来两种结果——尴尬或精彩。  相似文献   

8.
罗旭梅 《考试周刊》2011,(82):100-100
新课程提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常发现,往往学生的一个精彩回答就会成为本堂课的亮点,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变得灵动。新的课程资源是一个互动生成的动态系统。教学是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进行的智慧交流、思维的碰撞,教师是在课堂  相似文献   

9.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那么,面对课堂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教师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0.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这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那么,面对课堂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教师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11.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路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时下,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道亮丽的新景观。然而,对“生成”的过分热衷与宠信,非但不能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会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生成”最终沦为“无成”。所以,在主张课堂“生成”的同时,切勿失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惟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青年学生心理失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分析,指出教育工作要通过培养良好的班风.密切师生关系,采取内引与外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实验区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只要是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生成,教师往往十分关注,都会抓住这些生成点大做文章,由此引发开来,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说;课堂上重视与文本有关的生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如新课标所说:“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最近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发现许多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教师讲得多,课堂“生成”少,有的甚至回避“生成”.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正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理念.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已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由于过分强调学生自主,从而淡化教师的作用,甚至有的课近似"放任自流",课堂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课堂中,经常会有意外发生,可多数教师却不欢迎意外,它也许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节奏,也许会让我们无从回答,但聪明的教师会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意外,巧妙地将之纳入我们的教学中。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黄亮 《时代教育》2007,(9Z):123-123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教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追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与是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教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教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学生个性都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活泼好动,有的爱出风头,  相似文献   

19.
张正春 《四川教育》2006,(10):32-32
【案例】一堂作文课上,教师先让学生独立作文,之后让学生交流,并且把主持权也交给了学生,形式非常开放。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开始还有序,后来就乱了,学生们抢着站起来,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文章,竟出现了七、八个学生同时念的局面……上课教师束手无策。【反思】类似的现象在教  相似文献   

20.
李平 《云南教育》2005,(31):8-9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任何一次互动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意外的精彩。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关键在于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高超的调控艺术。请看下面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