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着鲜明性别立场的女性主义诗歌试图通过"身体写作"重塑女性形象和彰显女性独立的地位."身体写作"作品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充满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但是从诗歌的精神价值取向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作品缺乏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女性诗学在解构中应当注目精神维度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炸裂志》是一座城市的爆发和毁灭史,也是一个女人的崛起和衰落史。炸裂村的女主角朱颖,一直背负复仇使命。看似"宏伟"的目标,将她的命运带入无限的痛苦和孤独之中。本文从这一形象延展到其他女性形象书写,剖析女性的历史宿命和精神困境,找寻女性的终极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对待"身体写作",我们不该把它"神圣化",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应以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身体写作",以求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身体写作"的初衷是对男权文化的解构和颠覆,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身体写作"非但没有达到预先的目的而从男权文化中突围,反而成了男权文化的俘虏.中国的女性文学如果要健康发展,不能仅仅拘囿于"身体写作".因为"身体写作"关注的毕竟只是人的身体,而非人的灵魂,所以精神的缺席,就导致了神圣和诗意的缺失.只有不断探索,中国当代的女性意识才能建构,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中国女性文学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作品包含着许多主题,而女性悲剧是其中的主题之一。笔者试图通过探析萧红以及她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婚姻困境,生育困境,揭示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残酷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的封建痼疾给女性身体和精神带来的戕害乖残杀。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正规化,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女性翻译理论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文学翻译以女权主义运动为背景。它的出现和繁荣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 ,同时也是对父权文化的扰乱和瓦解 ,表达了女性要求政治独立、性别独立及文化独立的愿望 ,实现了女性生存的社会价值。女性翻译理论的建立使女性翻译走向理论化 ,正规化 ,有序化。女权运动的文化性质决定了女性翻译理论的研究是跨性别、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细读阿契贝的小说《瓦解》(一译《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不难发现小说包含有丰富的身体叙述,这些身体叙述展现了在伊博文化的规训之下,氏族内部男性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而且主人公奥贡喀沃自己的身体在不同场合也存在差异。本文将对小说中的身体叙述作详尽的解读,分析在规训之下这些差异在小说中如何呈现。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以自身的女性生命体验和理性思考写出了自然性别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展现了"五四"妇女解放运动后闺阁女儿们的真实生存处境,从民族文化深处揭示出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宗法文化对女性精神与命运的奴役,解构了"五四"女性解放的神话。  相似文献   

9.
陈凤珍 《天中学刊》2009,24(4):53-55
当今世界,由于一些人对西方文化全盘照搬式的追随,女性身份仍然处于日益"肉身化"的状态,女性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声音仍处于边缘状态.女性艺术家要注重再造女性艺术的精神生态,从性别文化"冲突"和身体写作"失语"的困境中走出来,最终走向"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视角,本文探讨了女性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其中苏菲亚颠覆了男性为女性塑造的"原型"形象,阿朱曼则瓦解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歧视和偏见。但这种颠覆不是对原有的男性霸权取而代之,而是在差异中追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通过对男女二元对立的颠覆,女性寻找到身心自由释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谢凝 《文教资料》2011,(2):87-88
在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女性美是永恒的话题。女性的身体美是人们对女性人体美的崇拜,更是女性美在生态及人类艺术领域、精神领域中重要价值地位的永恒体现。本文通过对《圣经》中的女性身体的研究,探讨了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在人类文化早期体现出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身体写作"成为部分女性作家创作的一种姿态和策略.她们把身体当作写作的对象和手段,因此而引起文化艺术界一场沸沸扬扬又难辨是非的争论,并形成中国文坛世纪之交一道独特的风景.客观地讲,"身体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不无关系,更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化、多元化语境的形成密不可分."身体写作"隐含着女性主义挑战男权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不可避免地落入欲望化、商品化的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13.
台湾女作家聂华苓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是一曲背负了家国命运的流浪者悲歌.作家以女性的视角塑造了桑青/桃红这一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女性逃亡者形象,表现出半个世纪以来女性身体迁徙以及精神流亡的现实图景,重在揭示时代动荡中的女性"困陷"与"逃亡"的人类生存命题,为解读特定历史背景下女性的人生命运与心灵诉求提供了历史样貌.  相似文献   

14.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12,(28):14-16
张爱玲的小说意欲挣脱性别意识而最终落入女性身份的无意认同,其中的女性叙事,关涉有史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女性及其人生遭际,侧重"家"这一特定空间之于女性存在的独特意涵,观照女性在婚姻、身体等方面特有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中国女性独特的生存之道和生存智慧,表达出对男权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及对中国女性未来的深层焦虑。  相似文献   

15.
哈丽黛·伊斯拉依里是维吾尔当代文学的一位女作家,其小说与张爱玲的《传奇》在文本中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具体体现在婚姻、内审、解构等方面。论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剖析了传统男性文化在生活中(尤其在精神层面)把女性桎梏于无形的网中的现实,揭示了女性生存悲剧的客观性及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试图从鲁迅时代许多青年进入大城市后面临的生存难题、缺失性的位置的"五四"式精神恋爱、男性话语中的人性解放三个角度探索《伤逝》在城市意识、身体启蒙、女性思想三个角度的现代意义,同时对《伤逝》中的女性问题作结合时代的复沓式思考。  相似文献   

17.
性别(gender)差异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规定和塑造的结果,女性从性别体认开始主体性意识的觉醒。父权制文化正是以男女不同的生物机制作为压迫女性的自然根据,进而构造了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女性则以身体的实在感确立了其在世界中的独立存在和主体位置。以身体的平等意识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伦理观,以主体"在场"的方式建构起女性"解放"与"平等"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19.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女性的贞操和贞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女性一旦失去贞操便被视为品行不端的异类。当代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和现代毕淑敏《女人之约》这两篇小说共同关注了女性在社会现实与历史传统语境中的尴尬困境,对女性身体与精神尊严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关于女性尊严的追寻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