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我国行业企业一直参与或举办对技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行业企业参与技工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定位,也可以保证行业企业的发展稳定性和扩大行业企业规模。探讨并解决行业企业参与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技术学校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近几年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就业技能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技工荒"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破解"技工荒"难题,当务之急是端正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学生和技术工人都是人才的全新人才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走出"技工荒"困境。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工严重短缺.而造成技工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政府扶持和职业教育等原因。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动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国解决技工短缺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翁清华 《广西教育》2022,(5):16-18+26
本文基于企业兼职教师的特性,指出当前技工院校在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广西技工院校管理企业兼职教师的新思路:深化校企合作,把好企业兼职教师“入口”关;建立沟通机制,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参与度;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调动企业兼职教师投身职业教育的热情,从而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和作用,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校的发展.文章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完整的保障机制,确保技工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程君 《现代技能开发》2009,(12):126-128
民营企业评选“首席技工”,有利于形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企业摆脱“技工荒”困境的现实需要。文章从“首席技工”评选背景入手,分析了“首席技工”评选活动的价值。设计出评选方案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程君 《职业教育研究》2009,(12):126-128
民营企业评选“首席技工”,有利于形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企业摆脱“技工荒”困境的现实需要。文章从“首席技工”评选背景入手,分析了“首席技工”评选活动的价值。设计出评选方案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WTO对技工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入WTO对我国技工教育的影响我国加入WTO后 ,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会得到明显改善 ,有利于教育服务体制的改革 ,有利于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将被提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地位。对我国技工教育的影响 ,具体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近期影响和长远影响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等。1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我国加入WTO后 ,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最惠国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等 ,将逐步对国外开放我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因此 ,技工教育的国际化将是大势所趋 ,而且国际化趋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  相似文献   

9.
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社会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与企业提供培训的量呈正相关,同时经验表明内部劳动力市场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大企业数量少,非正规市场的小企业多;适合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有限等劳动力市场结构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企业不可能成为提供培训的惟一主体,政府在技工培训方面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市场驱动型培训模式和供给驱动型的培训模式都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现阶段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技工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0.
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导致技工培训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规模与企业提供培训的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同时经验表明内部劳动力市场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是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大企业数量少,绝大多数是处于非正规市场的小企业;我国适合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企业也很有限,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成为提供培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技工培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的市场驱动型培训模式和供给驱动型培训模式都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现阶段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技工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仅关系到技工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技工院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工院校的当务之急。文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现状入手,阐述了其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职业教育倾斜,我国人才结构失衡现象突出,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等实用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技工院校毕业生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熟练,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历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本文将调查分析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单位性质与地区、就业薪资与心态、就业途径和影响因素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技工荒"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供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技工荒"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从分析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入手,借助经济模型,分析了职业教育的供求关系,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供求失衡的问题。由于职业教育功能长期弱化,致使技工供给不足,长期存在"技工荒",因此应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入手破解"技工荒"问题。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鲁侠 《课外阅读》2011,(11):38-39
本文重点阐述我技工学校与企业文化对接、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改革措施:实行工作项目主管制是“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全新的岗位责任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学校相当于企业,各班级相当于下属分公司或车间,在班级中模拟运作企业车间管理。“企业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践行“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改革要求;开辟出校企合作中技工学校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技工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模式主要以模仿高等教育为主。主要进行学科的理论教育,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技工学校学生的技工学校寥寥无几。目前新型技工学校教育,立足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备的技工学校学生,这些技工学校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相应的操作技能,还有具体的一线实践经验。这一教学理念在技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开始成为现实。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管理经验,新时期技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当前技工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邓勇 《海外英语》2020,(8):121-121,180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国家越来越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对于技工院校而言,课程改革与创新对于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作为技工院校的科目之一,其教学中要注重创新与实践.该文分析了技工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创新策略,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技工院校为社会及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随着社会经济及行业的发展,社会与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技能与综合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技工院校在创新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疏忽了人才的素质教育工作,严重制约了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本文首先分析了技工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目标,并着重探讨了技工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湖南跃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注重加大技工队伍的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法,初步扭转了高级技工在技工队伍中比例偏低的局面。近几个月来,分别举办了技工队伍培训班和技术工人大比武,约有200余名高级技工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储备了高级技工人才。跃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在2002年上半年职代会召开以后,与部分出去打工的职工协议解除了劳动合同和办理完停薪留职手续后,企业内初、中高级技工和工人技师的结构比例严重失衡。针对这种现状,跃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集中办培训班、举办劳动技能竞赛鼓励…  相似文献   

19.
唐昌文 《职教通讯》2012,(14):31-33
"广州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对广州技工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技工院校应借鉴国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启发和国内实践经验,尤其是"广州模式",积极探讨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问题,抓住机遇,不断深化、完善和创新,建设一个与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训基地体系,增强技工教育的民生功能和产业功能,凭借强大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技工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良性互动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结构高层化、产品结构高级化,构筑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然而调查显示,技工短缺制约了杭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笔者深入企业一线,对杭州市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进行调查,以期寻找产业转型期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为探索职业教育与企业技工队伍建设对接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