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受教育权平等具有人权与公民权的双重属性,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受教育的待遇平等以及受教育权的平等法律救济。中国教育领域的"差别对待"现象,客观上形成了歧视,"无差别对待"并未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实质平等,"补偿平等"也面临困境。应从客观上是否存在需要差别对待的事实因素、差别对待的立法或政策手段与结果是否最大程度减少了"逆向歧视"两个方面,确立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的差别对待标准,以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从形式平等走向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数量逐年增多,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现状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被歧视的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和法律法规密切相关。由于教育制度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切实保障,无法享受公平、平等的受教育权。基于此,有必要通过对受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法律保护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归纳、总结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动儿童平等受教育权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3.
尽管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备受关注,但成人受教育权的平等却未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成人所在单位的限制,教育资源的短缺,原有制度的惯性,教育理念的偏差,法律规定的粗疏等原因,都使成人受教育权的平等受到损害,急需在成人入学机会平等、入学后学员待遇平等、学历评价平等的实体法方面和权利受到侵害而寻求救济的程序法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4.
试论受教育权的平等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平等是受教育权的基本价值取向,平等的实现是一个从理想平等到法律平等再到实际平等的依次演化过程。我国受教育权的平等理念应为:义务教育是个人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不可成缺的需求,所有社会成员应一律平等享有,即“共享的完全平等”;非义务教育则只能按个人成绩和能力差别依比例平等享有,即“差别的比例平等”,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处境不利。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出现的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性别、身体健康方面的特别要求,均成了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与歧视.要改变这种状况,国家不仅要对公民有平等关切的理念,完善司法救济制度,还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如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等。本文通过对此分析探讨,并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应当完全平等。现实教育领域存在的基于优长、阶层、民族、地域等的差别对待,大多是出于历史和现实利益考量的折衷、过渡之举,不具有长久的制度正义性。受教育权平等在形式上依赖于法律条文的规定,在实质上则受制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要改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应重在对权利的经济背景进行合理调剂,而不是改变权利和机会平等的法定规则本身。在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趋于均衡的条件下,各种差别对待措施应当逐步弱化并最终取消,从而使受教育权平等在形式上和实质上得以统一。  相似文献   

8.
平等受教育权理念已被中西方学者及决策者广泛接受,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中,也贯穿着这一核心价值.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平等性却大打折扣.平等受教育权理念与实践冲突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性的,既有观念、价值取向的因素,也有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还有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和法制等方面的因素.解决冲突应贯彻"适度容忍"原则、"适度均衡"原则和冲突解决"阶段论"原则.解决冲突的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经费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加强教育的科学立法,建立平等受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录取制度的公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各省市区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纵深引发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孰优的热烈讨论.区域公平名下的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地域差异制度遮盖了地域歧视与地域特权,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法理内涵要求区域公平应是在考试公平基础上极度审慎的二次调整,只有调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现实中农民的教育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有着制度和意识两方面的原因。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农民平等受教育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完善对农民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平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价值。受教育权平等的价值观指导受教育权的基本价值,同时,又是受教育权基本价值和终极价值所实现的终极目标。新的时代呼唤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对于受教育权平等价值观的研究在微观上有助于我们在教育立法和教育行政中不会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平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底线,是社会正义的价值诉求。然而,在当代中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仍未实现实质平等,人人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仍然是21世纪的重大挑战。因此,秉承正义的价值,探寻受教育权平等的实现路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存在不平等和来自各方面对公民受教育权的侵害。从根本上来说要通过发展经济、完善教育法规、发展远程教育、完善学生申诉制度,为受教育者提供保障教育公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育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重大问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高入学率背后的农村地区(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高辍学率;数百万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十分困难;义务教育在教育标准和质量上也存在着不平等,等等。在这种教育不公的背后,直接受侵害的是儿童、少年的平等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平等原则是受教育权享有与行使的首要原则;平等原则也是解决“教育不公”,改革现有义务教育体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笔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现状,作如下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没有真正实现的法律原因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政策法规的制定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创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严格,客观上限制、扼杀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促进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实现,要在宪法中增加迁徙自由条款,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法制宣传并严格执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降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保障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是社会公正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的体现。保护农民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思考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二是完善立法,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三是重视执法,保障农民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四是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保护平等就业权与反对就业歧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平等意味着反对歧视,歧视也就意味着一种不平等。通过剖析当前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受损的现象,发现在就业歧视中法律保护的缺失和不足,进而提出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保护产生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集中表现为地域上的不平等,即地区、民族、城乡公民受教育的差别;不同性别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即存在对女性受教育权的侵蚀和剥夺;以及由社会个体身体与相貌的因素而导致的受教育权的不公待遇.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还表现为不同教育层次领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如义务教育领域内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城乡差别,以及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的偏向主义和某些身份歧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发展经济,为各地公民实现平等受教育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立法上保障和完善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人们对受教育权的理解更多地是把它作为一项法律规定的权利,而忽略了受教育权与其他权利的内在区别,即作为受教育权核心要素的教育内涵.现代教育具有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内在规定要素,即"以人为目的".因此,基于对"人是目的"教育内涵的理解,受教育权应具备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平等受教育权是公民享有的不可侵犯的宪法权利。教育公平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保证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对待的关键在于国家为其提供充足的不同途径的学习方式和资源,从而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的平等。目前我国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全力倡导的开放式教育以其自身特殊的教育特点可以满足在义务教育之后希望继续学习,又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请求。对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