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大发展。他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党和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证明:钱伯海教授<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价值,钱教授是物化的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元论,钱教授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物化的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钱教授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俄国民粹派关于农村公社生命力看法的区别在于马克思坚持必要条件 ,即俄国革命引发的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给予的物资支持 ,而这一点在信中没有提及 ,加上此信没有寄出发表 ,说明该信没有完成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寄予厚望的俄土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阐释实践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手稿》中就实践的意义与性质进行了说明,从而为后期实践观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实践是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的逻辑上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所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念。作为实践理论的成果,《手稿》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实践的内涵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手稿》为写作背景,就其中的实践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于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历来被视为全盘否定式的、彻底的批判,由此造成了学术界对于鲍威尔哲学研究的匮乏。但回归文本本身,可以发现两人哲学理论之间的关联,马克思对于鲍威尔的批判也并非没有任何问题。拟就马克思批判中的几个问题,进一步认识鲍威尔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试图将马克思的批判提到一个更加合理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人类的实践。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手段与目的,即实践与人的自由,实现了最初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把客观的自然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马克思新反映论把客观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二者在坚持客观性原则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新反映论的特性在于认识的主体性,坚持承认主体性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新反映论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1842年《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政治哲学思想、国家观念上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在批判立场上强调通过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使国家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进而实现理性国家的归复;1843年,马克思意识到尘世现实问题与理性国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冲突,于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1842年所追捧的黑格尔理性国家理论,展开对整个政治领域的彻底的批判,并走向彻底的革命,实现了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到对尘世批判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欲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对理性形而上学的颠覆,并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使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表现,哲学研究专家们并不仅仅是利用多种方式阐释世界,而是重点在于改造世界,其中蕴藏着实践性、反思性、自由性、主体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受教对象在实际成长过程中同样是以其受教对象为核心的主观能动实践的过程。教育者们应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以马克思哲学理念来提炼及整合受教对象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理想目标等,并将其转化成当代学生群体的自觉行为,以此来推动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佛家说一切缘起性空,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将关系看做一种先于存在者的本体,本文以关系为视角,论述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所言,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之缘在于他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可见他的诸多理论依旧是从关系来着眼的。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终极关怀是人,是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自由和幸福,他提说了著名的共产主义社会,希望建立一种以人性为需要人的方式为依据的社会关系,也即以关系建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种建构方式呢?本文试图从关系的角度来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哲学革命,它彻底推翻了以往全部旧哲学的统治地位,形成了新的世界观,突出表现在"实践"概念的形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具体表现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新世界观,不论对于理论界还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从站在“哲学基地”上思考问题到离开“哲学基地”走向实证科学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反哲学”即实证科学的立场实现了哲学观的根本变革,从而终结了“全部哲学”。马克思“终结哲学”的真实含义是:反对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来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主张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体系,学界主要存在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和四元论四种观点。四种观点主要争议焦点在于过错推定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是否属于独立的归责原则。通过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结合对"过错推定"一词的内涵的分析,以及对公平责任与德国法中危险责任的相似性和其本身特殊性的思考,过错推定责任和公平责任不属于独立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主题的转换,从关注自然转移到关注人,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或者是创立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把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等等.这些理解并没有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创新.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教育学界在对马克思的"教劳结合"的理论进行解读时,大多把它视为改进教育或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这样的理解就无法把握马克思为什么要把"教劳结合"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从实践出发考察问题,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或世界观的转变是比较恰当的。一切从实践出发,需要我们从存在论或生存论的角度来重新理解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旨趣:感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意味各种能力在感性活动中的"显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教劳结合"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并把实践观点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之中,对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中不断创新,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认识论角度出发,马克思首次提出来了正确地了解实践及其意义,这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具有重要的立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呢?《辞海》下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国家教委政教司编的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从几个不同角度下定义:“从它的创始者、继承人的认识成果讲,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  相似文献   

19.
福斯特通过将其著作的名称由《马克思与生态学》改为《马克思的生态学》,从而使马克思与生态学的联系由外部偶然转化为内在必然。然而书名的改变只是表象,只有依靠理论的支撑,福斯特才能够走得更远。这种理论的支撑,除了福斯特本人对马克思著作的深刻了解外,还在于他对三个问题作出了颠覆性和创新性的理解。首先,重新理解旧唯物主义内涵,突出其理性的一面,将能动的方面还给旧唯物主义;其次,深度挖掘伊壁鸠鲁生态思想,使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成分合理化;最后,通过对弗兰西斯·培根的颠覆性解读,使“支配自然”从必然导致环境问题的固有认知中解放出来。正是通过上述努力,福斯特使其重建马克思生态学的理论诉求具备了思想基础和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一、"以人为本"不动摇。这是方向。人的发展既是一切发展的目的,又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人的发展高于一切,人的发展重于一切。首先,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马克思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地强调"人类的彻底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