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期众多的女作家中,迟子建以其独特的地域题材和细腻温婉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题材的独特;对人间美好情怀的追求和赞美;与前者相吻合的诗意而不乏忧伤的个人风格以及女性叙事的细腻温婉.凡此种种,构成了她的小说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但是,在对社会人生深度广度的开掘上,迟子建的小说也还存在一些缺撼,她的温情和诗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性的丑恶,使之时生活的表现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迟子建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其思想也在不断成熟,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由感性向理性的渐变。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对于人性真、善、美的执着却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她作品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释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梦幻童年、理想女性和诗意乡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迟子建的小说。童年记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作家通过理想自我的不断书写,建构了一个拉康式的想象之界,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国乡土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伤痕书写是作家通过书写人身心上的伤痛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书写方式,许多作家书写伤痕主要侧重于展示锥心的痛楚,而迟子建小说的伤痕书写不是血淋淋的,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以新颖的伤痕视角、诗意温暖的伤痕叙事方式与平和超然的伤痕理解,给文坛带来一种别样的伤痕书写方式。其超越的精神内涵和轻灵诗意的审美风格在日趋世俗化、商业化的社会中别具一番魅力。迟子建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与其童年经验、宗教情怀和她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在情理之辩中不断追求生命存在的美感和自由价值,在不断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和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美学作为一种年轻的美学思考,逐渐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界正在盛开的一朵艳压群芳的奇葩。浮士德重视实践,崇尚自由,追求情感,提倡自我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但浮士德这种追求情欲、物欲享乐的方式,在给人类以欲望化的生命自由哲学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类欲望的过分膨胀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浮士德精神应在生命美学中得到审美观照,对浮士德精神的生命启示性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7.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东北女作家。本论文认为迟子建小说的风格表现为一种纯粹、单纯的美,因而将其称为"纯美"风格,并主要从迟子建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景物与动物描写以及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三个面论述了其小说纯美风格的表现与成因。  相似文献   

9.
10.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1.
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对于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认知和感悟,体现在萧红的小说中,它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与赞美,对种种生命形态的细致描摹,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以及对荒凉人生命运的感叹。进一步来说,则是对自由美好的生存状态的向往,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反思。正是通过对种种充满原生态意味的生命形态的描写,作品不仅实现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反思,更通过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索,达到了对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的新视角 ,发掘蕴藏在《内经》中的生命美学价值。《内经》是一部对生命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独特医典 ,其医道是易道的运用发挥。道是生命的本源 ,也美的本源。故《内经》的医道 ,体现了生命之美道。本文还提出了生命品格的建构 ,除了人格美外 ,还应有体格美、神格美。《内经》体现的是体格美  相似文献   

13.
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中短篇小说中的"怪人",以其时清时浊、亦真亦幻的精神面貌和坚贞不移、勇敢执著的情感态度表达了贫困生活中底层人民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但明伦的《聊斋志异新评》,从四个方面对其语言艺术特点进行了论述,同时纵向比较了各小说美学家在语言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突出但明伦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慧眼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哥特小说自诞生之日起经历约60年的探索发展,终由于传统模式和消费控制的影响一度使其逐渐走向衰亡,哥特小说与恐怖小说、灵异小说的区别也变的模糊不清,而且大有被取代之势。但是,随着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对哥特小说传统的突破与发展,哥特小说被注入新的生命体征,其一,具有魔幻色彩的"死与美结合"的诗意追求;其二,由传统单纯的"心理恐怖"的表现转向具有本体意义的"内心恐怖"的探索,进而以预言的姿态自觉反思人类荒诞的生存处境,使哥特小说充满了超越传统形式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而且有非理性因素,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晚期敌基督论呈现了其成熟的“永恒轮回”时间美学。瓦格纳的拜罗伊特节日会演与《帕西法尔》的创作使尼采察觉其中病症,在晚年从瓦格纳追求效果的表演和宣扬宗教救赎信仰两个角度展开批判。批判也成为尼采“痊愈”的契机,通过在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与同情理念中挖掘现代人产生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揭露了基督教道德体系的虚伪,进而转向来自主体内在的强力意志,借助查拉图斯特拉正式传达“永恒轮回”的超人信仰。尼采从中彰显的时间美学具体体现为对“大地性”的回归与对“身体感”的重视,蕴含着肯定此在生命的美育意义,在此意义上,其“永恒轮回”思想也是超越传统诗与哲学之争的“哲学之诗”。  相似文献   

19.
刘巍  郝丹 《职大学报》2012,(3):30-34,67
当代众多位女作家之中,北国精灵迟子建无疑是璀璨夺目的。三次捧得鲁迅文学奖的她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关注着养育她的黑土地上每一处生命的绽放与凋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萨满文化的影响,使她笔下的死亡总包裹着一种长久的隽永与温情,死亡画面的诗意呈现过滤掉了死亡本身的恐怖和丑陋,而这恰恰是眷恋乡土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亲人死亡后的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命体验,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0.
解释诗歌象征与小说言外之意、古典审美规范与怪诞审美规范这两对对应范畴 ,可以说明巴赫金的怪诞美学思想与小说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怪诞不是对古典规范的偏离 ,而是与古典规范并存的地位相当又彼此补充的一种规范 ,巴赫金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探讨历史诗学研究中怪诞小说审美因素的特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19世纪与 2 0世纪的非诗歌艺术作品中 ,各种“纯粹的”怪诞形式表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1)文学的主体形象是以不同意识之间边界的转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 )统一的和直接的描绘法让位于逆向的描绘法或者被它所取代 ;(3)就小说修辞而言 ,在各种双声性话语的变体中 ,具有“内在对话性”(与“双体性身体”完全类似 )的话语形式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