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参与的准公共产品。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随迁子女数量逐年递增,为保障随迁子女在学校的福祉,提高他们的学校满意度,必须权衡和兼顾相关主体的利益。本研究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采用序次logistic模型分析多元主体对随迁子女学校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人特征层面,随迁子女自我效能和身体状况对其学校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2)家庭层面,家庭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藏书和亲子交流对随迁子女学校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3)学校层面,良好师生和同伴关系有利于随迁子女学校满意度的提高;(4)社区层面,居民类型对随迁子女学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基于数据结果,建议学校、家庭、社区与政府等多元主体多方联动,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进随迁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措施、促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MHI-60)对393名流动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并与481名本地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49.9%,以情绪不平衡均分最高;(2)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总分、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得分均高于常住学生;(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男生的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与心理不平衡得分显著高于女生;(4)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初三年级学生的强迫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由此可见,广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应加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对深圳市小学四年级、六年级57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称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并与该市1200名四年级、六年级本地户籍的学生(下称深户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女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男生;深户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随迁子女,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好于深户学生;没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有留守经历学生;与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与其他家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等)一起生活的学生;家庭经济地位越高、父亲学历越高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越好.为了提升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政策,搭建随迁子女发展平台;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学习困难;接纳与关注全体学生,帮助随迁子女走出自卑,提升自尊心.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适应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学校适应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随迁子女的教育结果和身心发展,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和整体发展。利用2007年世界银行—教育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促进项目"数据,以就读学校的类型为变量进行比较分析,从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考察在两类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校适应性方面的异同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获得良好的学校适应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随迁子女人数愈发庞大,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随迁子女跟随其父母到达新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各界应给予随迁子女更多的关注与爱护,随迁子女自身同样应培养自身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改善心理健康。本文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对南京市H小学226位随迁子女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得该校内6.6%的随迁子女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中职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了上海两所中职学校,比较研究了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和上海本地生源学生群体的相对剥夺感,总结了随迁子女学生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分布、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模型。研究结论:相对剥夺感在中职学校随迁子女学生群体中轻微存在,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大;相对剥夺感在随迁子女学生群体和上海本地生源学生群体中并没有显著性差别;相对剥夺感与家庭收入满意度、公平感显著负相关,其中,家庭收入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公平感;提升学生的家庭幸福感和公平感有助于消减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适应城市生活是促进城市化发展和推动社会转型的基本动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随迁农民工子女由于经济情况相对不利,受教育机会不均,没有条件支撑课外技能培养,在校学习稳定性不佳等多方面因素,阻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学习生活的适应.为此,应该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各种投入机制和帮助渠道,给予农民工子女人文关怀和帮扶.  相似文献   

9.
丁百仁  王毅杰 《中学教育》2020,17(5):89-101
家庭教养具有鲜明的阶层特质,农民工内部分化导致该群体的教养选择不同,进而影响随迁子女在校表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以家庭教养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不同阶层随迁子女在校表现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首先,随迁子女在校表现总体良好,但梯度性和跳跃性并存,中上层者的在校表现优于平均水平;其次,随迁子女家庭教养伴随其阶层地位提高而愈好,表现为高阶层者的教育期望较大、生活管教较严和情感沟通较多;最后,随迁子女家庭教养选择不仅对其在校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还充分解释了该群体在校表现的阶层差异,构成完全中介变项。因此,随迁子女在校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阶层分化带来的教养选择,需要通过提升和优化农民工整体地位,以保障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带来了严重的教育问题。要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未能很好适应暂居地学校教育的问题。深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未能很好适应暂居地学校教育的原因。从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未能很好适应暂居地学校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中的四种常见问题行及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其子女也随之进城居住和就读,与此同时,随迁子女德育问题也日益显现.通过研究随迁子女德育问题现状,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的道德差异,以及影响随迁子女德育问题的因素,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建立减小差异的措施和制度;家庭应发挥基础作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应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利用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随迁子女与城市群体更好、更快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是代际职业流动的早期特征,表现出青少年子代相对于父代职业的流动倾向。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对初中生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相对缺乏学校、朋辈以及家长的支持;随迁子女的代际流动性更强,相对而言更期望从事高于父代阶层的职业,比城市本地学生更“上进”;学校、朋辈和家长支持维度的多项因素影响着初中生职业期望的代际流动性。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对培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之职业期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促进社会融入,培养新型市民;开展职业启蒙,塑造职业期望;加强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的集中居住地区,这一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影响因素有社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探讨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理、学校办学、家庭教育水平,以解决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随迁子女的教育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压力,如何为随迁子女提供足够的学校数量即新形势下的学校布局如何设计已迫在眉睫.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响北京市随迁子女学校布局设计的三大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进行权重计算.随着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本级发展规划时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随迁子女学校布局设计的问题,强烈呼吁在学校布局设计的过程中,重视这三大影响因素,以规划学校空间分布出发点,放眼未来,认真客观地重新审视和评价学校布局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跟随父母打工进城迁移到城市生活的子女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这种角色的冲突矛盾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学业情绪是外语学习活动中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Pekrun的学业情绪理论为基础,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研究积极学业情绪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某务工随迁子弟学校学生英语学习为例,从积极的情感角度对27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英语积极学业情绪的调查结果显示:(1)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水平偏低;(2)英语积极学业情绪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3)积极学业情绪与身份认同感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成为对学习动机不足问题重新认识的一个新视角,为后续的教育干预提供实证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自编学校适应状况及适应策略调查问卷对147名初一和高一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习适应和身心症状适应水平相对较低;(2)年级、性别和父母离异情况显著影响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高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初一学生;女生的身心症状和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男生;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适应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家庭子女;(3)整合策略和分离策略与适应状况均存在显著相关,且适应不良学生更倾向于采用分离策略。最后,针对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林峰 《新教师》2020,(1):21-22
福州市洪山小学(以下简称"洪小")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福建协和附小。现有35个教学班,88名教师。在校的1739名学生中,近80%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子女。学校长期致力于"以德立校,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近年,学校从创新特色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属于洪小特色的办学之路,用爱与智慧打造随迁子女学校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初步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与教师关系、与城市儿童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主要原因涉及社会文化、制度、学校环境、家庭特征和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同质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