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厚/薄(dày/mong)"在空间隐喻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人品域""价值域""自然现象域"和"情感域"隐喻映射中,汉越语"厚/薄(dày/mong)"隐喻具有相同性。然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厚/薄(dày/mong)"隐喻也存在汉越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在汉越语中既呈共性又呈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韩礼德的连贯、衔接及夸克的显性回指理论重新对维吾尔语"bu/u"类指示代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以真实文本为语料,详细探讨"bu/u"在篇章分布中的显性回指功能及"bu/u+NP"与篇章回指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3.
电磁波/光传输特性研究中常用TE/TM偏振描述波的传播模式.不同系统中对TE/TM偏振的定义却存在差别,有时还与s/p态混合使用,使研究者在理论和实验研究中产生概念混淆和结果矛盾的问题.本文从电磁理论出发,对传导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偏振模式进行深入的推导和分析,解释TE/TM偏振态存在原因和可能状态,对其与s/p态的区别进行比较说明.针对空间偏振态的易混淆问题进行逐一解答.  相似文献   

4.
运用有效拉氏量方法分析LEPS合作组首次发布的关于γp→π-Δ++反应的高精度微分截面和极化观测量Beam asymmetry(Σ)的实验数据。把t道的π和ρ交换,u道的Δ交换,s道的核子N交换以及使光生反应振幅满足规范不变性的推广接触项作为背景项,尝试在s道进一步引入核子激发态交换的贡献以描述此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如果在模型计算中不引入s道核子激发态交换的贡献,背景项的理论计算结果虽然能够大体上描述γp→π-Δ++反应的微分截面的实验数据,但是无法描述极化观测量Σ的实验数据;在s道中引入核子激发态N(1860)5/2+,模型计算结果就能够很好地同时描述LEPS实验组的微分截面和极化观测量Σ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语义的演变常常有隐喻思维的推动,基于"里/外"关系的容器式隐喻就是方位词"里"语义历时演变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容器式隐喻认知思维的推动下,方位词"里"的语义从表示具体空间范围以内到表示抽象空间范围以内,直至表示时间范围之内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6.
"有"字和"是"字存在句是存现句的下位句型,它的句法结构关系是"NP1-VP(有/是)-NP2",内部逻辑语义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为VP’(NP1,NP2)。存在宾语(NP2)是存在句的语义核心,其句法结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是不能省略或者不出现。本文尝试结合典型事例,从谓词和存在主体之间的语义关系上,详细地描述"是"和"有"字存在主体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并试图再此基础上,找到存在主体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汉书》中出现的"侧旁(傍páng)"这组同义词细致的描写,并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战国中晚期以前,表"旁边"义主要用"侧","旁(傍)"少见。从战国中后期开始,"旁(傍)"表"旁侧"义多见,且用法也多样化了。到西汉的《史记》,"旁(傍)"无论从用法还是从词频上都已占绝对优势。《汉书》中,"旁(傍)"的主导地位继续得以巩固。"旁(傍páng)"取代"侧"的过程在《汉书》时代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各种方位词及其意象图式投射在其它语域上的隐喻机制。本文依据隐喻理论,首先描述了"来"和"去"的动态空间,然后通过意象图式对其在时间域和数量域上的隐喻机制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9.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就英语方位词BEYOND的语义生成、拓展及其认知理据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方位词BEYOND的空间语义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直接体验,空间隐喻构成其向非空间语义拓展的理据性.BEYOND的多个义项连接则构成一个规则的语义网络,进而形成一个以其空间语义为原型的原型范畴.  相似文献   

10.
空间隐喻就是由某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人类活动本质上是在时空中的活动,多维空间中的人类身体体验可以说是最为直接、最易于理解、最易于体会的,而以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意义作为始发域,映射其他的认知域,并获取抽象意义的独特认知方式,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认知方式,其能够深刻揭示出语言表达与认知思维之间的紧密关系。基于此,本文拟从空间隐喻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英汉空间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英汉方位词"上下"空间隐喻的对比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俄语职业者词汇的称名特点。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对俄语中职业者词汇称名的类型以及发展历史和形式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特定俄语职业者词汇的现实概念化过程及其语义特点,微观地指出了职业活动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和确定空间内这一活动的方向(目的),并将主体行为活动的方法手段现实化,从而使得意象意义现实化。研究表明,俄语职业者词汇的称名体现了人认知世界的空间特点;职业者词汇系统随着历史的变迁对前缀选择的优先性不断变化着,并且前缀派生职业者词汇的历史进程是不同的;俄语职业者词汇的语义实际上对职业者的空间特点有特定的反映规律。  相似文献   

12.
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殊用法,主要体现为可以出现在谓词前,也可出现在谓词后。本文主要对这两种用法的"有无"句进行分析,阐明它们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并通过共时的比较,说明梅县方言"有(无)"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视觉空间能力的认知加工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测量学、差异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从多个角度揭示了视觉空间认知能力的本质与特性。视觉空间能力认知可塑性系列研究以高水平视觉加工子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斯滕伯格的加因素法为研究范式,通过对视觉空间任务的练习效应与年龄效应的检验表明,视觉空间认知加工中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可塑性与稳定性,结果显示出表象旋转、数量空间关系判断和视觉特征提取任务明显要比表象扫描、运动推断以及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特点。高水平视觉加工系统从整体上表现出了功能的结构特性和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身体结构与地球引力等因素使人形成了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它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至关重要,从拓扑学的空间概念出发,汉语中方位词"上"的深层语义范畴蕴含的三层关系在翻译时存在的选词差异及潜在原因获得了以空间维度为视角的全新阐释,同时,对"上"的两种时间隐喻模式的翻译方法的研究也摈弃了以往的常规模式,力图以其空间概念为源头进行重新注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汉越翻译,对汉越语言中的"一mtt"词义作陈列,对汉越数词"一mt’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两者的相同、相似与差异,探索了汉越数字词"一mt"的翻译方法。本文结论对汉越语互译、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里必度补剂对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疲劳消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对28名优秀女子运动员随机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各14人。实验期间,受试者都进行同等大运动量训练,实验前后抽静脉血检验。结果:1)服药实验组血清CK活性由194.93±72.97(u/L)降低至140.14±39.11(u/L),n=14(P<0.01);对照组血清CK活性由194.79±72.22(u/L)升高至307.93±134.43(u/L),n=14(P<0.01)。2)服药实验组BUN水平由5.92±0.91(mmol/L)降低至5.00±1.12(mmol/L),n=14(P<0.05);对照组BUN水平由5.93±0.98(mmol/L)升高至7.00±1.65(mmol/L),n=14(P<0.05)。3)服药实验组BLA水平有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提示:里必度可以减少细胞细微损伤;减少蛋白质分解,促进疲劳的消除;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为运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边故障k元n立方体网络中经过匹配的指定二不交路覆盖的存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设Qnk是一个k元n立方体网络,其中n≥4、k≥4是偶数,M是Qnk的匹配,F是Qnk的故障边集。若(u,u′)和(v,v′)是Qnk中任意2条不相邻的边,满足{u,v}∩V(M)=?和(u′,v′)?M,则当M+F≤2n-7时,在Qnk-F中存在2条顶点不相交的路Pu,u′和Pv,v′,经过匹配M且V(Pu,u′)∪V(Pv,v′)=V(Qnk)。  相似文献   

18.
在紧致的Calabi-Yau流形上,虚部具有确定惯性指数的周期矩阵形成复空间的子空间.在这些子空间上,对辛群Sp(2n,Z)的子群G0发展了模形式理论, 并在具有一个负惯性指标的周期矩阵所形成的空间上给出了推广的Siegel模形式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设Φ(u)当u≥0时为非负凸函数,Φ(0)=0,Φ(u)/u→∞(u→∞),则必存在另一个函数ψ(u),具有与Φ同样的性质,且对每一对数p,q≥0,有 pq≤Φ(p) ψ(q). 我们称这两个函数是Young意义下的一对余函数,称上述不等式为Young不等式。 对函数f(x),x∈G(G为k维欧氏空间的任一有界闭集),定义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来探析英语复合词的生成机制,认为英语复合词是词汇化的结果,因而有着复杂的内部语义结构。英语复合词的形成过程符合概念整合的理论原则和运行机制,通过述谓结构空间和语义元素空间的整合构成具有独立语义的英语复合词,这是语义构建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