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据研究指出,近年来,信教的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传教现象也在学校中屡禁不止。值得一提的是,信教者们的宣传已近乎疯狂,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着一大批传教人士以及相当多的思想引导行为。客观来说,当代大学生有宗教信仰主要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宗教信仰而获取一些安慰、获得强大的生存意念。然而各方面日益加大的宣传也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条件和媒介。针对此现象,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规律、不断的树立与加强我们中华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大学生的工作,加强素质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非法宗教向校园渗透的现象,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宗教徒数量呈上升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各高校应探究并掌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此外,还要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并对其进行积极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因此,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实证调查,运用问卷、半结构访谈和社会学、统计学、哲学等理论方法,梳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校园环境;同时,社会应加强网络监控,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和个案访谈的资料,分析了河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信教成因分析以及对大学生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摇篮,担当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师范类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为10.4%,这明显低于大学生的总体水平;学生的生源地、民族状况和政治面貌等因素与其宗教信仰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人际支持、学习压力、挫折经历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其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改进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宗教经验触发因素量表,对1006名某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的宗教经验触发因素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以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扎实开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宗教文化在全球的兴起,大学生信仰宗教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信教原因,探讨抵御和防范非法宗教组织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高校进行渗透的相应措施,对全面落实中办发[2011]18号文件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基于易班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统战工作强调安全可靠性、提升方便快捷性、呈现功能多样性、凸显育人有效性。本文通过加强民族理论教育——易班优课平台,丰富民族节日庆祝——易班话题、博文,加大宗教信仰引导——易班问卷调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易班题库、投票等路径创新高校大学生统战工作模式、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也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特点鲜明,同时,在思想价值信仰、学业、就业及生活等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础上,应树立"精准施策"的意识,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创造条件、探索规律、对症施策。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防范宗教向高校渗透刻不容缓。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加强校园讲座文化、校园社团文化、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共同构筑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宗教意识是宗教信众的自我意识,其具有主导宗教信仰行为的功用。宗教信仰是宗教意识外化的一种宗教行为,其反作用于宗教意识。宗教信仰对宗教意识的作用体现在宗教信仰弱化甚至抑制人的宗教意识和宗教信仰唤醒人的宗教意识两个方面。合理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与宗教意识之间的功用关系对宗教信众复归自我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政策的背景下,分布在全国各地56个民族中有以下几种模式:同一民族同一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或同一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同一的宗教信仰等多种信仰模式。文章通过对澜沧县淘金河佤族村寨的基督教信仰的调查,发现基督教信仲对佤族村寨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异域文化渗透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四、哈尼族糯比支社会中的宗教活动 宗教是迄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社会都经历过或正被信奉着的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凡一种宗教,其内容总是包含着信仰和活动两个方面,宗教信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宗教崇拜活动是宗教信仰意识的表现。宗教信仰意识通过各种不同的宗教崇拜仪式发挥其能动作用,从而去作用和影响社会,社会中的宗教活动是宗教信仰意识的载体,并且是宗教信仰意识得以不断发展和长期留存的重要条件,万物有灵观念是糯比人宗教信仰意识的基石和出发点,由此扩张,形成了他们的多神信仰观念,进而在其社会中构成了大量的崇拜仪式与活动,通过活动又具体体现其宗教信仰意识。  相似文献   

14.
白族宗教信仰是多神灵崇拜,但以本主信仰最为独特。白族宗教信仰与其传统体育文化关系密切,它对白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式、内容及其民族化都有很大影响,从而使白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装饰图案所展现出来的构形美,既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又是艺术表现的需求,更是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格里拉藏族民居装饰图案所体现出的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形态,是对建筑神圣性的补充,是一种宗教艺术。  相似文献   

16.
本主崇拜与白族传统体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族本主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形式,而白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其宗教信仰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论证白族本主崇拜与白族传统体育活动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联系,揭示白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白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跨界民族那乃人(赫哲人)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等。通过对跨界民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语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揭示出民族语言自身语音语法的变化规律,客观反映出跨界民族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普遍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做好跨界民族历史语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对水、日、月等自然万物形成自然现象崇拜;对虎、蛙等动物形成动物崇拜;对毕摩、苏尼等形成人物崇拜;对灶君、仓笼神、火神、赶鬼寨等形成多神崇拜。这些都是其宗教信仰的基础,报告通过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为调研地点,通过查阅当地珍贵的资料、欣赏传统节目,采访彝族老人来探寻其宗教信仰的种类及根源,以便更好的从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中寻找与其他宗教的异同点,期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素可泰王朝九位国王的称号,从具有鲜明的印度宗教文化色彩的室利·因陀罗提、拉玛甘亨,演变成了具有佛教色彩的达摩一世、达摩二世、达摩三世、达摩四世。这些国王称号的变化是素可泰王国宗教信仰变化的反映,即素可泰王国的宗教信仰从最初独立时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和大乘佛教演变成了小乘佛教。  相似文献   

2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倡导理性的同时,又坚持虔诚的宗教信仰,表现出宗教观念上的二重性,是多重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