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评价的目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测量与评价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是一种循环促进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是运用认知分析的方法描述学习者获得不同类型知识的机制 ,据此设计各种形式的测验 ,以测量并评价学习者的知识变化或知识建构过程。把教学与测量、评价有机地结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表征与结构的变化进行测量与评价 ,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因而在测量与评价时还要注意对学习者建构知识时所采用的策略或方法加以评定。当学习者、教学设计者明确了问题 …  相似文献   

2.
从工作过程知识的内涵和获得途径来理解工作过程有四个维度。一是从多位现场专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中提取出来的,强调客观要素的物化的工作程序,提供知识与技能训练的选择依据;二是强调工作人员主观影响的人性化的"工作行动程序",学生从中取得工作经验;三是从具体的、个性化的工作行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工作策略过程",即BIBB的六阶段模型,学生可以将经验上升为工作策略;四是"从门外汉到专家"的职业能力成长过程,契合了从知识+技能,到经验,再到策略最终建立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图式理论基本原理的简要回顾语言学家关于图式理论的探讨,历史悠久。Goodman(1967)提出“心理语言猜测游戏”,他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对大脑中已有信息的重新构思过程。这说明阅读过程中语篇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强调了读者对已知信息再创造的重要性。Rumelhart(1975)提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他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是如何在人脑中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也就是说,图式理论包括除了知识本身在大脑中所组成的一定单元外,还包…  相似文献   

4.
“玩”气球     
“一物”多用是设计实验的一种思维途径。面对手里所具有的“物”,认真分析它在外形、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特性,思考这些特性是不是已得到充分利用。这样多想一想,就有可能打开创造的思路。让“一物”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下面以气球为例,介绍几个实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作为艺术课程的组成部分,舞蹈教育课程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基于学校舞蹈教育实践的课程研究中,舞蹈知识形成三种范式,分别是“学习舞蹈”“从舞中学”和“中间道路”。“学习舞蹈”范式基于表征主义知识观,旨在通过身体训练使学习者在最大程度上映现与表征先在的舞蹈知识。“从舞中学”范式基于生成主义知识观反叛“学习舞蹈”范式,旨在通过舞蹈教育获得超越舞蹈形式、技术、风格的收获。二者在非此即彼的对立中各自陷入困局。为破解这种困局,舞蹈教育知识的完形结构属于一种立足中国语境的“中间道路”。基于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学理思考,舞蹈教育知识应由舞蹈本体知识和舞蹈衍生知识两大类构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完形结构,以致力于通过作为美育的学校舞蹈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6.
普适价值问题之所以引来诸多争论,甚至怀疑或否定,源于现代价值理论不能为其提供最终的解释依据与理由.因为现代一切价值理论都是效用理论,这种效用理论局限于生存论平台而考量"一物对一物的需要和一物对一物之需要的满足的使用价值".而普适价值得以成立的最终解释依据与理由,只能是存在论的.在存在论平台上,凡价值,其自身具有普遍指涉性,这种普遍指涉性根源于生命存在本身:生命存在本身才是最高价值,才是一切价值之源,才是一切普适价值之根本,才赋予了生命价值以生态品质,才为"价值生态"概念诞生提供了土壤.价值牛态乃价值之一般规定、一般特性、一般要求,并由其自身之生成性与关联性、过程性与整体性、历史性与未来性的境遇性整合,构成了普适价值诠释的基本视域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就是要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强调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研讨”就是遵循这一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自学,引导学生研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总结学法,引导自学,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项目教学法是中国高职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推行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其倡导的教学理念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会展法规"课程,阐述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思路及具体实施,并对项目教学法实施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地理新课程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通过活动教学,能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活动的实践参与中把握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明确新时期下的体育理念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解释是:教师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的人。教育,即教师活动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传授知识。在新时期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对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那应该强调什么?其实,只要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学 3~ 6年级 )课程标准》认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谓“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 :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 ,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 ;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完整的探究性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调查研究计划并付诸实践 ,利用有关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 ,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 ,构造和分析其它解释方法以及科学论点的交流等”。探究的过程可表述为 :提出问题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时空观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当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常会有故地重游的经历,在故地重游的时候人们往往又会有物是人非的感叹或故地重游感慨多的情感经历。揭开这一微妙情感的面纱,不难发现人的实践活动是推动这一情感变化的主体。只是在这一情感形成的过程中时间,空间同人的活成交织状态发展着。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69年,美国施瓦布发表的《实际:课程的语言》一文,倡导“实…  相似文献   

14.
"专题+生成性"教学模式强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预设"和"生成"。"预设"主要针对每节课的专题,强调教师对每次课程基本概念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把控,聚焦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专题教学目标的完成;"生成"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围绕专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演化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面对解决。在此教学模式下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也较大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了课堂中学生在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和技能掌握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掌握知识结构,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科学论证,能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具有创造性才能。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过的知识点与新课有联系的,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列于新课之前。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能不能把新旧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呢?现在我们考查一下学生。据对初中1210名学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一个特点是强调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数学思想是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四基”之一。为了实现“转化思想”的运用,我们首先要对“转化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其次应全面了解“转化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由此出发,本文探讨了“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和培养策略,通过案例阐述了转化思想方法解决典型繁杂问题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取得联系,揭示新旧对象的内在关系,不断渗透转化思想,从而达到优化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不是一种认识过程中的认知方式,也不是情感的沟通过程, 而是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这意味着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把教育引向了意义世界,"理解"使得教育终极目标从知识转向了生命.理解能使知识对生活的意义显现出来.是联结教育与个体精神的根本方式.理解使得教学成为实现师生生命可能性的舞台.通过理解,师生在教学中达到乐而忘己的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18.
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在学习层次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旧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被取代,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持续的“舍弃”外在的形式,而一步步走向本质。这种现象正好和《金刚经》中的“筏喻”典故吻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思想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体育与其他学科共同发挥着作用。体育学科依据其特有的规律,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会有五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筏喻”中提到的“舍法”现象:在动作技能习得阶段,舍弃外部知识,形成自我意识;在战略战术培养阶段,舍弃自我认知,形成体育意识;在发现与创造体育之美阶段,舍弃对立意识,达到人格统一;在理解体育本质阶段,舍弃项目认知,深入体育本质;在获得核心素养阶段,“扬弃”体育,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87年8月,笔者参加全国体育教研员讲习班,其中对西德科隆体院教学法专家海克尔教授所讲授的观点“学与教”产生了极大兴趣。我们针对“教与学”转变为“学与教”这一具有“启动式”特征的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验,强调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有利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出发,启发诱导学生在“多动多思多练”当中获得知识、智能和体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工作的本质、作用和意义。我们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而是一个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不少人把教师的工作看作是单纯的教书,教给学生知识,忽略了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诚然,从我们的每一堂课中,好象看不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教育,然而,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看到还是没看到这个方面,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