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择校是非的讨论由于教育券的使用在美国引起了又一轮激烈争议。从使用教育券择校的合法性到择校对教育公平、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对美国社会多元化和谐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都充满了争议。这种争议使得以推行教育券进行择校的改革尝试在美国近20年的推进过程中举步维艰,也正是这种争议,体现了教育改革过程中应有的科学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涉及地方政府、学校、教育消费者(学生及家长)。这三方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基于不同的立场,他们对择校采取的态度不同,但是三者有一个共性,即其行为都与本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并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实质是教育公平的问题。宿迁市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是促进江苏省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对宿迁市弱势群体教育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弱势群体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为地方教育部门解决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提供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入学的制度安排经历了由“不作规定”到只提倡“就近入学”,再到“就近入学”“与“择校”两种制度并存,到如今只提出“就近入学”的变迁过程.近年,在实践中“择校”现象却愈演愈烈.为推进教育公平,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制度演进过程中,应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致力,使新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年择校现象普遍,从城市内择校发展到农村中小学生进城上学,这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的提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校际、城乡及东西部发展失衡,其中以城乡失衡最为严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途径。其具体措施有:完善地方政府绩效机制,加大政府教育投入;统一全国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标准,重点扶持农村及城市薄弱学校,实行城乡教师同工同酬等。  相似文献   

6.
对“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择校,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已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是利是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择校现象的产生,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条件下有其客观现实性和不可避免性,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解决或正确引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理解教育"倡导弱势学生的发展,其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理解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弱势群体学生,涵盖身体素质较差、过度肥胖、患有疾病和残疾以及厌学的大学生。"理解教育"关注弱体生的意义在于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理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容忽视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中失业下岗人员的特殊心理表现,有可能对个体、家庭以及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改善弱势群体心理状态的救助措施,主要应从心理教育、权力救济和社会培训三个方面持续提供帮助,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成为当下影响高校稳定的重大疑难问题。为此本文以大学生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解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择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的教育表现出的各种问题不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公平,面对择校问题,我们应该真正推行“无差别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我们称为弱势群体,这类群体共同特征是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确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通过让弱势群体享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是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提高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流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之风呈现出择校群体更大、方式更多、范围更广等新特点。与此同时,择校过程中也存在学校角色失位、教师流动错位及家长择校的无奈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规范择校程序,在维持基本公平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择校主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大学教育要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中对弱势群体生命关怀缺失应引起广泛关注。对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关怀,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永恒主题,体育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生命的呵护与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政策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0至6、7周岁的儿童。目前我国缺乏对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政策支持,也缺乏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确立就近入园学前教育制度,减免或延缓支付教育费用制度,早期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制度,社区弱势幼儿教育状况监护网络制度等,以促进弱势群体早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部分高校体质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讨其弱势的根本原因,旨在为这一特殊群体寻找一条更适合他们的健身之路、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教育公平视野下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面临的体育教育困境进行探讨。发现,该困境主要表现为体育课程设置有失公允、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衔接性和针对性、专业化的体育教育人才匮乏、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等,整体处于一种较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仍停留在“以人为本”的初级关怀阶段,未能真正实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健全政策法规,推行融合教育理念,设置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优化体育资源投入,构建适合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赋予体质弱势群体话语权,进而为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公平地接受体育教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现阶段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还属于"书本上的法"和"应有权利",只有将弱势群体体育权利这种"书本上的法""应有权利"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和"实有权利"才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真正保障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以及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弱势群体自身素质、社会排斥以及公共体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监管与保障不利是现阶段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缺失的主要原因。而要真正实现对我国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保障,培育公民社会,建立弱势群体体育组织、建立弱势群体体育权利支持与服务系统、"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免费教育,是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由宪法赋予的接受九年教育权的根本保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分地区、分步骤实施免费教育,还要开展教育振兴行动,切实把解决弱势群体受教育与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公平对待,会对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可能会毁灭一个学生的希望,也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公平对待,会对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造成严重伤害,可能会毁灭一个学生的希望,也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只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