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库木吐喇石窟第34窟壁画中的"象舆" 库木吐喇石窟第3 4窟主室正壁上方绘有一幅因缘故事,此幅分别著録于《新疆石窟·库车库木吐拉石窟》和《中国新疆壁画艺术·库木吐喇石窟》①(图1)。前者图版说明称它为《须达多乘象劝化缘》:"过去有一长者,名须达多,以祗园精舍、  相似文献   

2.
自先秦以來儒道兩家的心論傳統中,心即有經驗層的意識心與超越層的先天之心的區别,後者"精、氣、神、明"之特性與超越性智慧,是朱子心論的前理解背景。朱子之心具有經驗心與本然心兩個層面,學界多將朱子之心視爲形下之"氣"及知覺運用,此是就經驗心而言,也是朱子學之工夫實踐的著力點。然朱子心論的重點實爲氣之"靈",從形質構成、認知功能以及心識的生成結構來看,心都具有形而上下之間的特性,處於未受氣禀私欲遮蔽的經驗心之先,朱子稱爲"本然之體""心之全體"等。本然心具有超越性,是經驗心的真正根源,也是中和新説、心統性情等思想建構的理論基礎。  相似文献   

3.
曹丕(187-226)的“文氣說”對我國文學批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氣”是評論作家作品的一個重要標准,正如劉勰(465?-520)《文心雕龍·風骨》所言: 故魏文稱“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論孔融,則云“體氣高妙”;論徐幹,則云“時有齊氣”;論劉楨,則云“有逸氣”.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異氣,筆墨之性,殆不可勝.”并重氣之旨也.  相似文献   

4.
中國創造了輝煌的中古文明,其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在公元1世紀至15世紀間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自16世紀開始,却漸次落後於經歷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洗禮而實現文明近代轉型的西方,并自外於18世紀發端於西歐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19世紀中葉以降更淪爲工業化西方侵凌、掠奪的對象.  相似文献   

5.
<正>一儒家信仰及其特徵從信仰社會學的研究看來,"信仰看作宗教的本質和核心,可是,信仰最初是作爲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而出現的"。因爲,"通過個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情感内容,轉化到了個體與某種超驗觀念之間的關係當中。超驗觀念構成了一個新的範疇,它使源於人際關係的各種形式或内容發揮得淋灕盡致"。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神的觀念中得到了既實際又理想的表達。①由此考察中國儒教的基本信仰,實際上即是中國人的天命觀念。這個天命觀念,不一定就是對神  相似文献   

6.
范瑞华是我国当代宝居于香港的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艺术理论家。他在从事中国画研究与实践的40余年中,以坚韧不拨的求索精神,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努力和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德性之知"的提法是理學"成聖"工夫論中一個核心問題,與"德性之知"相對應的概念爲"見聞之知",德性之知見聞之知的對分是普見於中國儒釋道思想中的一組概念的變形。大傳统的三教論述中,都曾提出一種由心體發出而可切入物之本來面目的無知之知,與此"無知之知"相對照的即是由感官發出的"見聞之知"。儒家兩種知的分别始於張載、程頤,兩種知的提出和兩種性(羲理之性、氣質之性)的提出乃是同一套工夫的兩個面向,@是一種對新的人(亦即人的無限性)的想象,它們啓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臨。本文探討底下問題:兩種知的内涵,朱子何以避免使用"德性之知",王學的良知與德性之知的關聯。本文除了涉及理學史的脉絡外,也探討了"知悟性"、"物自身"理論的問題。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歌中颇多描写“梨花”的作品,诗人尤好以“梨花”喻女子之白皙。例如《全唐诗》卷164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云:“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根据张为《本事诗》记载,《宫中行乐词》系李白醉酒后应唐玄宗之召而为,诗咏杨贵妃之雍容华贵。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9.
绿“S”、大“寿”及其他──故乡青州琐忆马瑞芳丰子恺形容杨柳“好像挂著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在我的印象中,故乡青州春天最美的景致就是满城无数串嫩绿的“S”。满眼皆绿,满城皆绿,怪不得古老九州中只有我...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1998年7月,成都市钱币学会由一会员送来十五块鎏金钱树残片及零星碎件,据说在四川茂汶地区出土,同时出土有海贝、黑陶罐等物。经请新津博古工艺所陈一先生修复,成为一株异常稀罕的钱树。(本文图见封二)这株钱树从下到上共有6节,每节左右两侧各有一...  相似文献   

11.
自古“屈宋”并稱,但人們總覺得宋玉有忝列名號之嫌。筆者認為,“屈宋”并稱絕非偶然,宋玉的意義主要不在其“楚辭體”的《九辯》,而在于其最早大量創作“賦體”文學(宋王與荀子同時而略早),特別是源于其《高唐》《神女》二賦的“巫山神女情結”(筆者仿造語),可謂揭示了中國文人及至全人類心靈共有的隱密和騷動,開創了中國文學中以人神性戀為基礎的情慼叙述原型和性戀結構模式,成為中國文人一代代反復吟唱的文學母題,在中國文學史上形成了非正統的卻是排山倒海式的滾滾洪流——“巫山神女情結現象”。由此可以窺見宋玉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相似文献   

12.
吴根友 《中国文化》2023,(1):213-225
在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裏,其經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經學包括儒學、孔學、漢代經今古文學,狹義經學指西漢今文經學。其子學也只是諸子學之約稱,而非《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意義上的子部學問,故其子學很少涉及佛學的内容。蒙先生在價值立場上推崇廣義的經學,但就中國學術的發展與創新的動力而言,他提倡“經子交相發而後其義可備”的經子關係思想,對於子學中的墨學及其對漢代新儒家形成之意義的闡發,道家道教思想、學術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均做出了度越前人,啓迪來者的重要貢獻。透過蒙先生“經子關係”思想側面的研究,其中藴涵的“作爲方法的周秦諸子學”的思想精義,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深化。  相似文献   

13.
正石峁城址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对于探索和重新评价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多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石峁城址面积达四百多万平方米,在史前时期诸城址当中规模仅次于良渚古城,却位于北方长城地带,难免引人遐思。石峁古城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历史背景?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周边地区包括中原和欧亚草原地区文化存在何种关系?四千多年前石峁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怎样?石峁人的经济形态如何?需要从考古年代学、考古学文化谱系、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等多学科角度做出回答。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度量衡思想"研究的重要性,并對中國古代度量衡思想的發展和演燮作一略述在對"度量衡"和"度量衡思想"的概念和定義做出明確的界定後,文章對"度量衡思想"的範疇给出例證并簡要闡述;之後,着重就中國古代度量衡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律度量衡"理論體系加以分析和评評價;最终考察這一體系如何受到挑戰,從嘗試修復到接受现状的過程,以及北宋时期的論争和革新通過封中國古代度量衡思想中的核心體系"律度量衡"演變過程的考察,文章展示了度量衡思想的發展脉络、走向以及它與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相似文献   

15.
余冰 《寻根》2001,(2):107-110
1996年10月,在山东省青州市(建市前称益都县)龙兴寺遗址中轴线北部大殿后的窖藏坑中,出土了佛教造像400余件,数量之多,物品之精,令海内外物界瞩目,而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92-92
9月28日,上海博物馆举办《鉴真和空海: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特展。日本国宝级文物——奈良东大寺木质鉴真和尚坐像,几百年来第一次回国“省亲”。  相似文献   

17.
在王国维的"意境"、"境界"说中,他特别强调"观"的重要意义。因此,理解王国维所说的词何以"观",也许正是我们弄清他"意境"、"境界"说审美内涵的解穴之处。它不仅显现了王国维对"人生之问题"的热切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和寻求出路的悲壮,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确立了"情"与"景"在"意境"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促成了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大足宝顶石刻“孝”的教化胡昭曦大足宝顶山石刻是一座规模宏钜。技法精湛的石窟艺术宝库。众多的具像造型、生活场景和榜题文字,更展现出它所涵盖的社会思想资料的博大,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宣扬的文化,除甚有特色的佛教教义而外,更有儒家的伦常哲理。这既...  相似文献   

19.
在遭遇"詩的風險與機會"之時刻,在面對"不可能的命名"這一使命之時,德里達和德吉之間的關係,讓柏拉圖虚構的"由來已久的詩哲之争"偃旗息鼓。德里達的解構哲學和德吉的哲學解構面對着一種絶對的責任,一種不可能的責任,即爲他者之名、對他者之名、以他者之名詩意地見證他者之獨一無二的呼唤。無論在哪種意義上,Salute都是一種責任行爲,喻指面對他人、朝向他人以及爲着他人擔負起一種絶對的責任。所以,命名就是致意亦是拯救,還是責任以及回應。命名的詩學或者行動的詩學同時運行在命名、簽名和行動三個層面上,而指向了存在、他者和上帝。  相似文献   

20.
王符《潜夫論·五德志》中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將太皞伏羲氏到漢代的帝王世系作了一個完整的排列,其内容完全採自谶緯,本無特别之處,但顧頡剛先生却提出王符主張聖王都有"天系"、"母系"和"父系"三個父親,筆者名之曰"聖王三父説"。經文義剖判及語句比對,筆者認爲此説不能成立,完全是顧頡剛被其中某些特殊表述方式誤導所致,其文義仍與東漢時期的通行説法没有差别。這也提醒我們用現代符號來標點古籍時需要特别謹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