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的话:20世纪即将过去。站在世纪转折的交点,回望中国美学发展的百年之旅,人们总是会有许多感慨、许多思索,甚至许多的想象。虽然历史是无法真正重演的,但我们毕竟可以从历史已经提供的丰富资源中找到新思想的生长点。正因此,当我们以一种学术史的探索理性,认...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背景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是我们从学术史层面进行价值反省的重要课题。百年中,中国美学的建构存在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其中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与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知识存在形态,在理论形态和方法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现代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一般的理解是法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也可以做社会学和哲学的解读。美学“经典”文本解释的“合法性”主要是指一种能为公共认可的外在客观存在根据。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的解读、诠释与参照”能否成立;二是指对“中国美学‘经典’文本”解读的表述方式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风骨”的历史源流、审美特质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指出“风骨”就是要求艺术作品既要在内容上具有强烈而充沛的思想感染力,又要在文辞表现上具有精当挺拔、刚劲、遒健的力量。从而证明了“风骨”具有刚美的品质和特征,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刚美意韵,它应属于刚美范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6.
不要小看一朵花,一朵花里面能显示出不同民族完全不同的精神。梅、兰、菊、竹,在中国被画界誉为是“花中四君子”,那么,这种称谓缘何而来呢?从“忧道不忧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品德来看,花中“四君子”是中国文人对花的文化品格的注解。  相似文献   

7.
过去30年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1978—1985年的“美学热“;1986—1989年的学院化倾向和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1990—1995年美学被冷落以及这时出现的西方后学与新保守主义的合流;1996—2000年美学的复苏,以及对先锋派艺术和通俗艺术的关注,艺术走出自律思想的兴起;2001年以后的新世纪,主要是探讨在新的国际语境中发展中国美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崇尚“高雅”之审美域,其审美创构与美学意义涉及到人生与艺术两方面的内容.从前者来看,“高雅”意指人格、品德的高尚,心灵的高洁、精神境域的高远.其审美意识根源于雅与美都在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故而特别重视人格价值和人生境域的追求.而就后者看,所谓“高雅”除了对审美创作者人品志向、情思和意趣的规定外,还涉及到作品的审美风貌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诞生在中国的农业社会之中,其经济形势、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等铸造了中国美学特有的伦理政治色彩、重自然生命的传统及潜在的存在方式。理解和阐释中国美学的特色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同生同长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思想之树,中国美学与中国古代人学是枝叶相关、根脉相连、不可分离的。中国美学极为注重人与人生。以人为中心,通过对“人”的透视,妙解人生的奥秘,也揭示宇宙生命的奥秘,是中国美学确立思想体系的要旨。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看来,挥动万有,驱役众美的审美观照与审美体验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纯洁人的情感,感化人的性灵,净化人的灵魂;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帮助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人生主体,树立人格理想,培养人生道德,提高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中国美学对美的探寻和讨论总  相似文献   

12.
韩经太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6):106-116+156-157
中国美学在汉语世界里的典型存在方式需要从总体上进行学术探索。探索的具体切入点有三:关注中国美学以“道”论建构为中心的终极追询方式,聚焦中国哲学美学之原点《老子》“五千精妙”之最具代表性的“道可道,非常道”章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章,重新解读并揭示文本的整体玄同语境所生成的玄同命题之丛集原理;关注中国美学以“人的关怀”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方式,聚焦中国文人主体的历史命运变迁和话语能力养成机制,凸显其大语言艺术自觉的本体观念以及“微言”褒贬和“景语”抒情的特殊传统;关注中国美学以“意象”范畴为中心的文艺批评传统,聚焦“意象”原生语境的文本特质和“言意之辨”的思想动因,重新认识并深化推进“言意之辨”和“意象”阐释,揭示超绝言象而又执着于言象的汉语艺术智慧。  相似文献   

13.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这一课题,开始于几年前。我们以研究生课堂、小型研讨会、QQ群交流等多种方式,持续讨论该领域的问题。其收获之一,便是完成了一部百万言的《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肯定,在读者中产生了一些反响。但是我认为,对于30年中国美学的整体梳理、回顾、总结与反思,不但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而且在学界也才刚刚开始。深入开展这方面的探讨,对中国美学学术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我提议参加过《中国美学三十年》写作的原班人马,继续从不同方面对30年中国美学进行研究。或抒写研究心得,或概括某一具体领域的总貌,或描述某一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或就某些基本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这一提议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于是就有了这一组九篇笔谈文章。我从全局上概括了30年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意义,刘兆彬讨论了30年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于永森着重强调了30年中国古代美学应有的价值取向,徐庆博、耿鹏、仲崇宾和翟乃海、阴妮娜、吴云松等分别讨论了30年间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心理、文艺美学、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等较集中的热点问题,任瑞金则尝试探讨了30年台、港、澳地区美学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各篇笔谈文章论题虽各自独立,但均以30年中国美学总体探讨为核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和更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现在都经历了过去。所以我们虽然生活在现在 ,但为了解现在还要观察过去。不论现在中的主角是人还是社会或是自然 ,没有了过去 ,现在也便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 ,在了解现在的各种方法中 ,使用最久的是观察过去的方法。历史就是观察研究其过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美学,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之所以成为一个基本命题,就在于它是自然万物构成的精妙表述,含蕴有"有"、"无"一体,宇宙万物和合交通、交相构成的思想。应该说,这一"有无相生"说,实际上也引发了中国古代美学意境理论。意境美学思想可以说最早就包含在老子"有无相生"说中,包含在老子对构成宇宙万物之"有"、"无"一体的"道"及其富有生机活力的描述中,并规定着意境所要透过"境"以表现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一、从学生学习过程反思教学的角度教学中的“角度”,指的是教学运作的路线和思维导向。从学生学习过程反思教学体现教师对教材、学生的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反思一个好的教学角度,体现以下几点:1、成功点。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及时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美学应该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建构应该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高度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倡导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思想和态度,它的核心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为了高扬人文精神,研究和建构中国当代美学,就应该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精神的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和能动的反映论,走向“自由创造”的创造美学。  相似文献   

19.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全七卷)张法主编978-7-303-21152-4中国美学经典(明代卷)张法总主编,李修建、贾静分卷主编978-7-303-21151-7中国美学经典(宋辽金元卷)张法总主编,邹其昌分卷主编978-7-303-21152-4中国美学经典(先秦卷)张法总主编,余开亮分卷主编978-7-303-21150-0中国美学经典(隋唐五代卷)张法总主编,张法分卷主编978-7-303-21149-4中国美学经典(魏晋南北朝卷)张法总主编,刘方喜分卷主编978-7-303-21148-7中国美学经典(两汉卷)张法总主编,刘成纪分卷主编978-7-303-21153-1中国美学经典(清代卷)张法总主编,贺志朴分卷主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