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概念述评     
虚概念的问题是逻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其争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什么是虚概念?虚概念与假概念有必然关系吗?虚概念有没有外延?对于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形式逻辑教材里以及逻辑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针锋相对。然而,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是我们学习逻辑学的基础,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虚概念述评     
虚概念的问题是逻辑学界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其争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什么是虚概念?虚概念与假概念有必然关系吗?虚概念有没有外延?对于这些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形式逻辑教材里以及逻辑学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针锋相对。然而,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是我们学习逻辑学的基础,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概念是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然而到现在为止,在概念的内部还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那就是既认为概念必有内涵和外延,又认为虚概念是没有外延的。从虚概念的起源看待虚概念问题,将虚概念分类进行研究,不失为解决虚概念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逻辑学界关于传统逻辑教科书中“概念”与“词项”的取舍问题一直存在分歧。从“概念”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上 ,以及传统逻辑学的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来看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而词项是语词在命题中的逻辑内容 ,是构成逻辑形式的基本要素 ,属于逻辑学的范畴。传统逻辑教科书中用“词项”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虚”“实”是《老子》用以描述道体及道物关系的重要概念,但学界历来重“虚”而轻“实”。事实上《老子》中隐含着其从存在论、认识论、修养论三个向度深入探析“虚”“实”内涵,并从“以实见虚”到“以虚观实”着手对虚实关系做了系统梳理,揭示其“虚实并重”之真意的内在逻辑。就存在论而言,“虚”并非一无所有之真空,而是寄寓于“实”并与之结合才彰显并发挥其效用;就认识论而言,以“为学”认识万物之“实”之后方能“以实见虚”,即“为道”;从修养论而言,通过“观”,进而以具有“致虚”功能的心“涤除玄览”,去掉一切指向“实”的经验、知识,方能“以道观之”,最终实现“以虚观实”,关照人生。  相似文献   

6.
虚概念初探     
近年来,我国逻辑学界对虚概念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讨论.讨论涉及虚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什么是虚概念?概念有无虚实之分?究竟存在不存在虚概念?如何对虚概念进行分类?虚概念有没有内涵和外延?虚概念是否都是假概念?概念有无真假之分?概念的虚实和真假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从讨论中看出,大家对虚概念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这是正常现象.通过这些讨论,不仅推动了对虚概念的研究,深化了对虚概念的认识,而且暴露了原来概念理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整个概念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有其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对虚概念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笔者粗浅的看法,并就教于研究逻辑的专家和其它同志.  相似文献   

7.
论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问题是近几年来逻辑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打算就什么是虚概念,虚概念有无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真、假和概念的虚、实的关系等问点谈一谈作者的看法。一什么是虚概念?我们认为,虚概念就是在现实中不存在与之恰恰对应的事物的概念。概念是事物的反映,因此,一般说来一个概念在现实中也都存在着与之恰恰对应的事物。例如“人”的概念在现实中存在着人这种事物与之恰恰相对应,“国家”的概念在现实中存在着国家这种事物与之恰恰  相似文献   

8.
自从弗雷格提出“实质蕴涵”以后,逻辑学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特别是对由它引发的蕴涵“怪论”问题更是意见不一。虽然逻辑学界对蕴涵“怪论”争论了多年,但是却没能提出一种恰当的方法来消除它,其原因何在?本文试从什么是蕴涵“怪论”入手,谈到古今中外逻辑学人士尝试解决“怪论”而最终未能成功,继而分析了怪论出现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实质蕴涵“怪论”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逻辑界围绕虚概念问题展开了许多讨论。尽管对于虚概念是不是概念,概念有没有虚实之分,虚概念有没有内涵和外延,虚概念是否就是虚假概念,概念有没有真假之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它扩展并深化了人们对概念这一思维形式的认识。由于认识上不同观点的存在,迄今逻辑界对虚概念连个统一的名称也没有,见之于近几年出版的形式逻辑著作和论文的有关虚概念的语词形式有:虚假概念,虚构概念,虚幻概念,非真实概念,非实在概念,虚概念,空概念,空类概念,等等。这当然不仅是一  相似文献   

10.
从定义的原则出发指出电子教科书^[1.3]中“虚地”和“虚短”概念定义不严格,不能全面地描述理想放大器的输入端特性。提出了描述理想运算放大器输入端特性的“无穷--零子”概念。  相似文献   

11.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2.
陈厚才 《文教资料》2006,(15):64-65
本文通过揭示虚概念:①“有内涵而无外延”,②“既无内涵又无外延”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进而论证,③虚概念“既有内涵又有外延”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但二者相比,意象仍停留于“象”,偏于“实”:而意境已超然“象”外,得“境”之环中,偏于“虚”。“虚”“实”概念在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性和理论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在《逻辑学》和《小逻辑》中,描述了绝对精神通过抽象概念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和环节,阐释了反映绝对精神发展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概念、范畴;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存在的规定性直到善之理念,似乎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都作了阐发,但就是没有专门阐述“价值”这个概念,或者说没有把“价值”概念放到他的概念体系中去。我们在读他的逻辑学时会有这样的印象。可是当我们读他的《法哲学原理》时,就会改变这种印象。他在那里不但使用了“价值”概念,而且把“价值”概念贯彻到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领域,还谈到了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从“是”到“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探究“是”这一系词所表示的明晰的逻辑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们所努力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是”与“蕴涵”之间联系的历史探索,试图澄清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历史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在虚概念问题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对虚概念的四种主要误解,从逻辑的和实际的理由分析、评价了这四种误解的有关原因,同时论证了自己的主张:虚概念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相应对象的概念;虚概念的“虚”只虚在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的不存在,而不是虚在其反映对象的不存在,所以虚概念与其外延的有无不直接相关;虚概念与非科学概念不是全同关系,而是真包含关系;概念(包括虚概念)无所谓真假,所以假判断与虚概念不应混同  相似文献   

17.
刘志刚同志在《浅论虚概念的外延和形式逻辑关于外延定义的问题》(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揭示了虚概念理论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并提出了克服这些矛盾的意见。这无疑是有益的。但刘文中的一些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解决虚概念理论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虚概念逻辑特征的两重性。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虚短”和“虚地”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运放在什么条件下”虚短”,什么条件下“虚地”,如何利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先秦时期各家都谈论“虚静”,而且基本意义相通,所以那时的“虚静”一词还不是一个有特定意义内涵的哲学范畴,也不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而形成的崭新的古代文论概念,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先秦诸子的“虚静”和刘勰的“虚静”强行挂钩,我们可以说《文心雕龙》中“虚静”思想吸收了诸子中“虚静”观的某一些方面,孰多孰少,但一定不能判定其专属诸子之某一家。  相似文献   

20.
李裕德同志在《语文教学所需要的逻辑》一文中说:“我们希望吸收传统逻辑的好经验,运用辩证逻辑的规则,创造出适合语文学和语文教学所需要的逻辑学——语文逻辑学。”作者为了建立“语文逻辑学”的理论体系,先后发表了《语文教学与多标准分类法》、《语文概念间的模糊交叉区》、《考题中的模糊问题》等文章。这种创造精神是应该肯定的,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在文章中还存在着尚待商榷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是正常的,是瑕不掩瑜的,作者毕竟提出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问题——“语文逻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