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是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的百年诞辰。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国记者,首先就会想起他对中国的报道。他写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因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革命斗争的史实,而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被中外新闻学者视为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一位记者因关心、报道别国的事件而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世界新闻史上并不多见。斯诺的卓越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透过他记者职业生涯的始末,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与他具备的优良品质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卓而不凡的品行成就了他。吸取其营养,对提高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品质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斯诺(Edgar&;#183;Snow)这个名字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人心目中,他是西方近代来华记者中最负盛名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可以说,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乃至世界新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影响了几代中国新闻人。2005年7月24日是斯诺先生100年华诞,为此,本刊特刊发朱清河先生《斯诺职业精神成因溯源》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3.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汜》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潜赴陕北的“红色中国”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给予其高度评价,称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李彬 《青年记者》2016,(25):88-90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年,也是斯诺西北之行八十年,此时重温他31岁时采写的新闻名篇《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自然别有意味,也让我再次领略长征的伟大,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赞叹一代记者斯诺的伟大.  相似文献   

6.
1937年初首先在北平翻译出版斯诺《西行漫记》的王福时老人,已于7月2日辞世,享年100岁,百多位亲朋好友到八宝山为他送行。老人一生为新闻出版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1937年初,斯诺将正在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书稿交给王福时,  相似文献   

7.
1937年初首先在北平翻译出版斯诺《西行漫记》的王福时老人,已于7月2日辞世,享年100岁,百多位亲朋好友到八宝山为他送行。老人一生为新闻出版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1937年初,斯诺将正在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书稿交给王福时,  相似文献   

8.
斯诺是最早对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政策的记者,而其著作《西行漫记》也为后来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西行漫记》在风光长卷中展开了新闻叙事,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其中的人物塑造杜绝了脸谱化倾向,真实、立体;在叙事上跌宕生姿,多处采用插叙和补叙,将可读性和深刻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西行漫记》进行文本分析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写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远未过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报道红色中国的经典著作,先后被翻译成20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传播。《红星照耀中国》全球出版传播的历史轨迹与地域格局不仅展现该书在全世界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对新时代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利用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全球图书馆在线联合目录数据库OCLC WorldCat,对《红星照耀中国》全球馆藏数据进行长时段、大规模的考察,并呈现该书在全球化语境下出版传播的时空特质。[结果/结论 ]全球馆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该书问世85年来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迅速流传、更新换代、短暂停滞、海外复苏和平稳发展等5个出版传播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构建出版语种多样性、出版市场规模化、海外馆藏广泛性的文化地域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何伟  李霞 《新闻前哨》2014,(4):71-72
美国新阐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1972)1936年采访中共陕北根据地后出版的采访记《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闻名世界,他让世界获知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2.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13.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4.
张威 《新闻记者》2005,(10):46-4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是近代报道中国的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Israel Epstern,1915 ̄2005),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Earl Leaf,1905 ̄1980)、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 ̄1989)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首艺术地概括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排除艰难险阻,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英雄壮举的史诗。它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以印刷文  相似文献   

16.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17.
车闻 《出版参考》2007,(7X):20-20
本刊讯《新字典》是中国现代辞书史上的第一部汉语语文辞书,是一部中型汉语语文字典,其释义、附图、检索、附录等方面的诸多创新,是自《康熙字典》之后近二百年来在中国辞书学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字典,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字典》的编纂,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很高的评价。比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新字典》序中,把《康熙字典》和《新字典》择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19.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1,(10):13-14,39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1937-1938年在英国和美国出版。1938年2月中译本在上海以复社名义出版。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作者没有用《红星照耀中国》的原书名义出版,而是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出版后轰动了国内外,震动了世界人民。直到现在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读物。新闻历来被称为“易碎品”,即使是杰出的报告文学,在事过境迁之后,往往成为昨日黄花,唯有60多年前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在全世界拥有亿…  相似文献   

20.
七十载风雨如磐铸就优良传统,七十年沧桑巨变续写新的辉煌。1月12日,纪念《新华日报》创刊70周年暨在南京出版59周年庆典在南京隆重举行。省委书记梁保华出席并讲话,勉励新华日报社全体同志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忠实履行职责,锐意创新发展,谱写《新华日报》更加壮丽的华彩篇章,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