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中国人的太空时代始于1970年4月24日那个漆黑的夜晚。 在酒泉东北大约300公里的戈壁深处,一枚长征一号火箭从发射架腾空而起,火箭顶端携带着一颗173公斤重的铝合金球体,那就是著名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虽然比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但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国正式带入到世界“太空俱乐部”。 此后,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实现了载人飞行。现在,中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深空——月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次嫦娥三号任务宣传报道方案策划时,我们发现,跳出工程任务技术本身去审视“嫦娥”,以独特的组合式视角,从不同的切面描摹、还原新闻,表达、传递观点,或许是最好的办法——选取适当的、独特的视角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技巧。信息泛滥的全媒体时代,这种技巧恰恰是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金色的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到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6.
叶培建答记者问摘要:——"中国实际上很多事情想得都是很早的。探月的设想,早前也有科学家提出过,但当时没有立项。实际上,中国科学院有许多科学家都对月球进行过研究,并有了一些认识和成果。虽然我国的月球探测起步较晚,但起点不低。我们的科学目标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别人已经做过的,我们要有新的发现,能够对原来的结果加以补充和完善;别人没有做过的,  相似文献   

7.
嫦娥二号的升空让西昌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月亮之城里,中国一线的航天科学家以及更多默默无闻的人们留下了他们的青春、梦想和汗水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7,(21):5-5
据新浪网,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我国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我国将探测14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写典型人物仅停留在记录创造某一成就或产生某个先进行为的过程和现象上面,而不能揭示人物做出这个成就、产生这个行为的思想原因,这样的典型人物报道既不能从思想上给读者以启示,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诠释好典型人物的思想境界,是写好人物的关键。要在感人的事实中发掘人物先进思想,在工作“过程线”中捕捉人物“思想线”,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是媒体期望,更是受众需要。作者从采写亲历中总结出"沉到底、浮起来、跳出去"的方式写好科技新闻。  相似文献   

11.
10月24日傍晚6点05分我国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起飞,并发射成功.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同时进行直播.卫星发射是很成功,电视转播也很成功,这是十七大后又一重大、重要新闻.当日进行客观报道为第一,但围绕"嫦娥"奔月如何做好此篇文章是大有讲究的,需要策划,需要认真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12.
史记 《传媒》2008,(1):76
<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2月11日第31期发表了一篇<"嫦娥"照片可能错了>的文章.文章认为,"嫦娥一号"发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存在差错.  相似文献   

13.
张晓祺 《军事记者》2010,(11):73-73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遨游太空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不知疲倦追逐"嫦娥"的人。他们扛着摄像机、举着照相机、拿着麦克风、揣着笔记本,“围追堵截”着每一个新闻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紧张忙碌,才有了一篇篇鲜活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镜头……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升空并发射成功。围绕着这个可以载入中国伟大复兴史册的大事件的前前后后,是媒体对她的热烈关注及激情报道,是一场场擂台对垒般的新闻大战,也是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新闻大餐。如今大战硝烟已散,然大餐滋味犹存——盖因所有报道皆白纸黑字留在此间。事后对此作一解构,当为有益的业务探讨,  相似文献   

15.
《航空档案》2008,(1):8-10
中新网讯,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飞控中心揭开图像,并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16.
随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人们对"嫦娥一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的文化热、天文热、旅游热也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正如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嫦娥探月不但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民科普课,更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海南档案》2008,(1):23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炎黄子孙的千年飞天梦想终得实现。尤其值得天津人骄傲的是,这次被“嫦娥一号”采用的490N卫星发动机支架连接件,为天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攻关研制,为“嫦娥”成功奔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贾永  李宣良 《军事记者》2007,(12):20-22
正在绕月球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把"嫦娥奔月"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遥望"嫦娥",当我们为中国航天人在太空中留下的中国新高度而自豪的时候,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中国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19.
柏健 《新闻前哨》2007,(12):30-31
“第一现场”的价值 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一飞冲天,成功奔向深空,中华民族千年之奔月梦想正一步步演为眼前现实。那一刻,举国欢腾,全球关注。25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无疑成为传媒的最大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围绕科技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成为一种新颖、深入、全面的传播方式。它具有新闻的快、研究报告的深、百科书的全、互动手法的新奇等鲜明特色,提升了科技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