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正科  何镇飚 《东南传播》2012,(12):154-156
媒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话语及叙事为权利控制。话语影响受众的主体性的建构,并影响其需求与欲望。电视剧在"房产"作为叙事主线的同时,对"房产"符号进行神话,当神话将"房产"指向一种必需品时,内部话语将外化为购买者外部购买行为。本文拟从主题结构、叙事模式、符号渲染等角度,对"房产"的神话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性文本,电视剧<蜗居>以"房奴"、"小三"、"新移民"等社会问题为叙事核心,在引导民众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有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对<蜗居>的解读和参与形成了一种受众参与式文化以及一群自称为"蜗牛"的粉丝,他们不仅热爱文本,还具备高度的身份认同感,进而建构了自身的虚拟社区.不过,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蜗牛"内部出现了分化.电视剧通过对"两姐妹"母题进行描述,试图给受众以正确引导.然而,剧中问题的解决模式与结局的悲剧性并不具备普适性,换言之,<蜗居>虽然提出了社会问题,却并未能给出一个真正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杨兴荣 《东南传播》2010,(5):105-107
《蜗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论和解读。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进行解读。首先对该电视剧的叙事主题进行提炼,分为欲望叙事和身体叙事;然后对该电视剧的叙事过程建构进行分析,从人物呈现、情节设置和开放式结局三个方面进行分解;最后对该电视剧的叙事进行思考,将其与现实对照,挖掘该剧的叙事深意。  相似文献   

4.
《蜗居》这部以房奴话题为主线的电视剧的热播,不仅收获了7%的高收视率,更引发了网民对房奴、小三、爱情与反腐的热议,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是很罕见的。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蜗居》热播的原因及其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受消费主义的驱动,公民赋权、粉丝供养,流行音乐以选秀节目为平台,利用节目前台的建构,掩盖其被利益操控的后台本质。通过不断的制造音乐明星,娱乐与麻痹受众,对受众进行收编与整合,实质是垄断音乐话语权,使大众失去批判性心理,成为流行音乐神话忠实的信徒或附属品。由此通过对流行音乐神话具有欺骗性的本质解构,思考如何让流行音乐回归本位,让受众回归理性的音乐消费,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年代剧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下受众的日常认知存在一定差异,若想唤起观众同情、构建叙事认同需从多方考量。《大江大河》就是一部成功之作。其叙事核心围绕主客观视角的共同作用、多种叙事时间的交叉使用、时代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使观众沉浸于叙事时空,与故事人物同感受、共命运,唤起精神共鸣与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8.
张启平 《新闻世界》2010,(9):134-135
都市剧《蜗居》以半写实半虚构的叙述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女性人物(郭海藻、郭海萍、宋太太)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文化原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这三位女性的身上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电视剧《蜗居》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网络上也同时兴起了一股《蜗居》热潮。本文从身份认同、网络的二次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等角度,透视了《蜗居》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张旋  何健 《新闻世界》2010,(9):120-121
在谍战小说风靡的2009年,都市情爱小说《蜗居》可谓异军突起,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小说,而由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更是充斥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笔者认为《蜗居》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将触角伸向了人性深处,揭示了物质与爱情、婚姻与爱情、个性解放与道德伦理以及欲望与理性之间的纠结与复杂的矛盾,折射出新时期人们情爱观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13.
刘高守一 《视听》2021,(4):80-81
《阿丽塔:战斗天使》是近来科幻最典型的文本.它改编自日本漫画,遵从且超越类型准则,同时受类型和作者的双重约束.尽管电影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类型内超越,但这种超越并非实质,而是表象.究其根本,《阿丽塔:战斗天使》仍是通过好莱坞独特的意识形态腹语术,通过原作概念转换、构建类型社区等方式,巧妙复制美国神话.本文从电影对作者的...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梦华录》以宋代《东京梦华录》和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为文本基础进行融合创作,对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内核进行了数字化、影像化的表达。剧中男主角顾千帆两次受到朝廷封赠,反映出古代中国封赠礼制对品官和百姓的深刻影响。现结合剧中顾千帆被赏赐“绯衣鱼袋”并为母亲“追封诰命”等故事情节探讨数字时代电视剧对中国礼文化中封赠礼制的影像表达与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15.
吕俐珺 《视听》2021,(7):44-45
电视真人秀节目介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是真实与虚拟的融合.本文以《明星大侦探》为例,从真人秀的节目本质、视听特色、内容与主题的创作三个维度对该节目的虚实建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蜗居>的热播引发全社会对青年一代"房奴"现象与"蚁族"身份的讨论与审视:传统的置业观念、住房符号化的身份象征与广告效应使"蚁族"进阶为"房奴",并带来新的困惑和焦虑.<蜗居>的受众深层心理可以归纳为三点:"蚁族"定位与身份认同心理、群体现照与平衡归属心理、窥淫欲望与道德评判心理,暗合现代社会受众对文化消费品的期...  相似文献   

17.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18.
蒋晓璇 《视听》2021,(2):90-92
2016年上映的《海洋奇缘》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九十多年历史上第一部以南太平洋为故事背景的动画电影.影片的创作者们从波利尼西亚神话中汲取灵感,对原神话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呼应了萌生于20世纪的新神话主义创作潮流,建构了一则全新的当代女性神话,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和谐的女神文明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9.
訾小南 《新闻世界》2014,(7):213-214
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香烟广告被赋予了大量的女性意义,通过各种画面来展现不同的女性形象——权力、财富、身份等等信息被表征出来,"国货"与"洋货"的广告竞争中,吸烟的功效被夸张地渲染。经过香烟广告对女子吸烟行为的过度宣传,女子吸烟除了具有追求享乐、体验幸福的功能,更被赋予了摩登、时髦的意味,这种行为既符合交际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女性美。  相似文献   

20.
2009年,电视剧《蜗居》,神奇般引发所有人因为房子带来的阵痛,它所引起的轰动效应,甚至形成了一种"蜗居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蜗居》的走红过程,也是这个全社会集体应对现实的过程,最后形成的"蜗居现象"是"后蜗居时代"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此篇论文中,作者从受众方面入手:着力于分析《蜗居》出现的现实背景与"《蜗居》现象"的关系的分析;一切的研究,都是希冀从深层次引入一些思考,并以《蜗居》为例,展望未来国内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更成熟的电视剧市场的形成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