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好的散文,常印记着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之浪花.以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来叩动读者的心扉。《荔枝蜜》正是印记作者情感波澜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诗章”。时下虽然研究其构思之精巧、寓意之深刻的论述和文章颇多,但未深入分析其诗境的创造方法,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在此对本篇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造诗化意境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徐复岭 《现代语文》2006,(1):107-108
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中几处用到"螫"字:"小时候有一次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螫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这几处"螫"字,在后来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被改成了"蜇".  相似文献   

3.
4.
师: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  〔点评:以简洁的导语,引导学生“入境”。〕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 (1)简要地介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 (1):郁达夫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他的小说代表作有《沉沦》《薄奠》等;他的散文以游记著称…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改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的实践性、综合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丢掉原有的“语文味”。以下是语文优质课展示中,一位教师上《鲸》一课的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6.
董水龙老师写的这个教学实录深深触动了我,思绪先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查阅了有关斑羚的资料,再读可爱的小生灵被虐杀的描述,心里真是不舒服.据悉,神农架林区两个村民因为捕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斑羚各两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学框架中,叫初中生以赞赏的心态阅读这种有血腥味的文字,是不是有一点不大对头?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因为雪花飘进了教室.  相似文献   

8.
当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欲觅一处清闲之地时,他们会去游周庄看同里逛用直下桂林登泰山攀拉萨甚至兜新马泰,他们热袭于在庐山上插扇子,还有人心甘情愿地钻在海南岛的沙滩上生痱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沪郊原本也有许多很有格调的江南小镇,河浜众多,石桥座座。可如今河浜填了,石桥拆了,美其名曰老镇改造,可各镇改造却为什么如此雷同?是求和谐还是一味克隆?好东西不是不曾拥有。而是不曾珍惜;有人想珍惜,但更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2006,(8):31-35
王亚琦:这四个案例呈现出来的闪光点,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本色之中见亮点:二是散漫之中见总结:三是抽象指导感性化。  相似文献   

10.
费:鲁迅的章一直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过去很多教师热衷于进行大而全的详尽分析,使课堂变成死水一潭。学生学得无趣,课堂效率也无从谈起。而本课实录却另辟蹊径,尝试为鲁迅作品教学“松绑”。通过师生的对话,一起感受教材中情感的丰富性,并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胆的创意、新鲜的课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语文课堂呈现出越来越活泼多样的趋势,这无疑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第四次目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6日至18日在保定市召开,会议特邀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新乡市教委教研室原副主任武镇北先生到会并现场作课。现将武先生作课的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连同邢台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步谦同志的点评节选刊出,供广大目标教学改革实验老师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读了湖南徐青老师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6期)上发表的《一次难忘的公开课》之后,感受颇深,感慨颇多。  相似文献   

14.
15.
16.
声音在空气中穿过弥望的草色和玉米地的甜香.寻找到一片激动着的坡地.潜伏成一个不死的精灵。静卧着的石头把露水一遍义一遍地回味着.那乡村里的水分.隐藏着让村庄充满诗意的音符。  相似文献   

17.
<马>的作者布丰善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同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针对这些特点,我把<马>的教学设计成了两个板块:作散文读、作说明文读,即"一文两读",将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进行两次阅读整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  相似文献   

18.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林海》(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谁愿意谈一谈?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大兴安岭很美。生:大兴安岭的岭非常多,这里的林非常大,绿颜色很多,鲜花各式各样,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师板书:岭多林大绿花各式各样)生:作者看了林海的风光,感到亲切、舒服。(师板书:亲切舒服)师:同学们预习的收获很大。如果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为什么说:“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师板书:第一)生:怎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课文例子 ,导读导写。教材无非是达到掌握语文能力的“例子”和“凭借”。“课文例子”即以课文为例子作嫁衣裳 ,指导作文。“写”是语文能力的最佳载体和证明 ,是“读”的转化落实。初中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指明了一点 :“联系生活”“扎实、活  相似文献   

20.
郑:最近几年,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于"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语文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