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蚕》(五年制六册14课)的作者,以严谨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歌颂母亲春蚕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养蚕过程,掌握有条理叙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这一课要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抓住“想”、“变”、“看”三个思维点,克服教学的程式化。一、扣住一个“想”字,阅读全文,弄清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以《春蚕》为题,借物寄意,同时,通过回想,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无限敬爱和思念之情。讲读开始,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春蚕》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写的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为什么?”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能联系课文回答:写的是过去母亲养蚕的事,因为每到春天,作者常常  相似文献   

2.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3.
《春蚕》(六册)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个勤劳、慈祥的母亲的形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文章言简情真,真是一曲母亲的颂歌。为了表现母亲的辛劳,文章把春蚕的喂养过程和母亲的辛勤劳动紧紧结合起来叙述。“春天一到,桑树才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照例”这个极普通的词,把母亲成年累月的劳苦表现出来了。当蚕儿的生命诞生后,母亲就带着孩子们摘桑叶;当蚕儿一天天长大,吃得多  相似文献   

4.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并不是一篇纯粹的科普说明文,文中流淌着浓浓的情感,这情感的源头来自本文的主人公——“母亲”。慈爱的母亲靠养蚕来满足自己儿女的最大愿望——供他们上学,将儿女培养成才。在养蚕的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艰辛,这艰辛在幼小的“我”看来无疑是一首母爱的颂歌,他由此更加热爱“母亲”,以致几十年后“母亲”养蚕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激起他提笔来写这篇散文。   因此,在施教中,应该披文入情,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体会母爱结合起来。粗读课文,便可感知该文是按春蚕…  相似文献   

5.
《春蚕》详尽叙述了母亲养蚕的全过程,深刻表现了年年养蚕苦,殷殷慈母情。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母亲”形象,进行整体教学。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脉络,感知“母亲”形象。 先抓审题环节。问:看了课题,想一下本文该写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出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词;能用“照例”、“总要”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学重点)3、学习课文按喂养春蚕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7.
《春蚕》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每年都要辛苦养蚕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疼爱和深深的敬意。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和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是重点,着眼于原文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过行阅读分析,是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此文有很多处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母亲养蚕的心境和养蚕的辛苦。  相似文献   

8.
分析教材这篇课文通过写母亲养蚕的经过,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苦。全文以春蚕的成长过程为线索,着重体现母亲养蚕时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时要紧紧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春蚕》一文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一系列活动中悟出母爱的无私、高尚。2.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母爱感染、熏陶,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活动时间五个星期活动过程一、走进教材,感受母爱(一)诵读诗句,回答问题。1.品读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提问:①你读懂了什么?②“春蚕”与“蜡烛”有什么可贵的品质?③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像“春蚕”、“蜡烛”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们,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二)引入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春蚕”作为题目呢?(三)介绍母亲节的由来。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第六册第四组14课《春蚕》,出自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手笔。课文讲的是从前怎样养蚕和母亲养蚕的辛苦,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无比热爱。根据课文特点,建议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语言文字训练与文道统一──《春蚕》教学浅谈重庆市石桥铺小学卢静一、钻研教材,探究“文道”统一中“文”的特点。《春蚕》讲迹解放前母亲在春天里养蚕为儿女交学费的事,表现了母亲勤劳无私的慈母之心。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与《春蚕》语言文字的表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13.
[实录]师:“春蚕到死丝方尽”,在作者眼里,母亲就是春蚕,为培育自己而辛劳一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老师,我觉得课文中的“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如换成“语重心长地说”更为准确。师:能说说原因吗?(有几名同学举了手)生1:母亲养蚕非常辛苦,她告诉我们学习得用功。用“语重心长地说”好。生2:学费来得不容易,用“意味深长地说”更贴切,“轻轻地说”一点分量也没有。师:是啊,养蚕是何等的辛劳,母亲不辞劳苦地养蚕,正是为了给他们姐弟俩交学费。你们勇敢地向大文豪巴金先生挑战,我佩服你们的勇气!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新…  相似文献   

14.
乍读《春蚕》(九义教材小语第六册),只觉语句简明、文脉清晰:再读《春蚕》,才感受到作者不动声色叙述里的情感张力,这种力来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据  相似文献   

15.
本册课文继续选用了过去高四语文的一些优秀文章。新选了“(?)的故事”“工人代表”“丹娘”“詹天佑”等十篇课文,选材内容丰富,语文较规范,篇幅长短较恰当.课文一开始就注意教育儿童热爱祖国,安排好时间,抓紧一分一秒勤奋学习。新选的“工人代表”一课,能帮助学生了解与热爱刘少奇主席,使儿童学习刘少奇主席坚持正义和真理,勇敢无畏的高贵品质.课文中还选入了反映当前工农业生产的文章和在苏联共青团、少先队教育下的苏朕青少年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显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时,我在学生抓住“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要活”“一定要写”等关键词语,感悟出司马迁的高贵品质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大胆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等,使人物形象刻在脑海之中,人物品质震撼自己的灵魂。如此处理,充实、拓展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开头第二句说道:“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认为这个句子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我爱……特别是……”这一类句子,我以为后一分句加上的“特别”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是应该在上一句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的内容进一步加以突出、强调的,但它仍要承接上一句话的中心意思说下去。即上一句说“我爱……”,下一句则要承接“爱”这个中心说“特别是爱……”象这一句话,上一句说“我爱我母亲”,下一句加上“特别”便应该以“爱母亲”为基础承接这个意思这样说:“特别是爱母亲一生勤劳俭朴(或用“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之类的文字)的高贵品质。”可是课文里的这句话虽然在下一句里  相似文献   

18.
《春蚕》一课的理解和教学建议吉林省教育学院邓治安一、内容理解《春蚕》一课通过母亲为了给子女筹集学费而不辞劳苦地养蚕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真挚的爱和“我”怀念母亲、爱戴母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共写了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养蚕季节怀念母亲;第二自然段讲母...  相似文献   

19.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手术台就是阵地》《梅兰芳蓄须》《青山处处埋忠骨》等。这类课文都是通过讲述伟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们的高贵品质。教学这类课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从“教什么”“怎么教”两方面,简要谈谈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导入新课。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艰辛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浓浓的情。首先,谁能向大家介绍家蚕?整体感知。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记自然段,想一想:蚕的生长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分段细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教师点拨:“就靠”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