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持人语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自起步开始,"超越雅俗,崇尚经典"一直是研究者秉持的信念。打破雅俗边界,进入资料,还原文学的历史,是通俗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此,通俗文学研究的开展和学科边界的确立,旨归于尊重史实的现代文学史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表述。自起步到成熟,它主要接受着两种影响,一来自于传统,一来自于外国。新文学的影响资源主要来源于  相似文献   

2.
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将改变文学史的整体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又重回读者的视野,并进而登上了大学的讲堂,成为文学史家研究的对象。苏州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而苏州大学则是当今研究通俗文学的大本营之一。这一研究团队提出了知识精英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应该“双翼齐飞”的文学史观,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通俗文学要入史,还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否要‘‘向前位移’’;二是如何就中国现代文学史“双翼齐飞”的整体格局达成基本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多年以来一直关注于从清末至民国的断代史研究。虽然有学者也曾追本溯源,但多从某一文类进入,对于近现代通俗文学整体的发生、发展以及流变少有贯穿古今的分析。本期范伯群先生的《古今市民大众文学的“文学链”》一文,将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生、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4.
一、通俗文学的大敌是庸俗化近年来,我国文坛上出现了“通俗文学热”.通俗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俗文学书刊数量激增,其发行量之大为前所未有.一些“纯文学”的知名作家也开始从事通俗文学创作,一些大报刊也采取了增小报、出小刊的办法,企图“以小养大”,以俗(文学)  相似文献   

5.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一书借助于比较文学形象学、东方主义、互文性等理论,把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是了解近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一个窗口,也是观察近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趣味、中国认识的形成、互动、演变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7.
上海曾是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都市的繁华、市民的激增、报章的兴办、文人的加盟等,使通俗文学在上海不断得到繁盛与发展。鸳鸯蝴蝶派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滥觞。新中国建立后通俗文学创作一蹶不振,中国的通俗文学让港台作家占据了大半江山。必须打破长期以来通俗文学卑下的观念,继承中外通俗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注重通俗文学寓教于乐的艺术品位,加强通俗文学创作的批评与研究,开拓通俗文学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非常繁荣,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小说、乃至当代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段翻译史非常值得研究。在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法,对日本近现代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进行研究,这将在近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史、译介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今日的学界,关于通俗文学的研究渐成了一门“显学”,但鉴于各方面的条件,目前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几部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史上,大多从宏观上来探索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自身的特点兼涉通俗文学的若干优秀作家与作品,以及某些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而从理论上来探索通俗文学的并不多见。朱志荣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独树一帜。近年来,通俗文学研究呈现“热”现象,本文试图从界定、流变轨迹两个方面对1911—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众通俗文学做一个概貌式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2.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方修是马华新文学史研究的著名专家和前驱者,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他最早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揭示了它的开放性,辐射力以及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的巨大影响,另外,他也收集,整理了大批中国现代作家在马华文坛的活动史料,使人们得以全面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原貌,他的研究成就,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历来只重视中国大陆的局限,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恢复了中国现代文学原本具有的开放性质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海外汉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影响的经验教训,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04年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历史意识愈加清醒;台港文学被自觉地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通俗文学研究在争鸣中向前推进;寻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化、外国文学的联系,翻译文学的价值愈益看重;经典重读多有收获;现代文学的史料学、文献学问题得到认真关注;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学风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百年中国文学”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且是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史概念,它以其整体的视界,“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突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演变过程,这无异是一项革命性举措,把当代文学置于百年中国文学视野去研究,是一种艰难的整合,除《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等少数几种论著较令人满意外,有份量的,经得起时间沉淀的著作还是太少,今后如要编写新的文学史,寻求突破性的进展,仍必须把更新文学史观念和方法放在首位,此外,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应倡导扎实,严谨的学风,强调学术论著撰写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构"出现了若干热点话题,如现代文学史在时间上向当代文学与近代、古代文学的贯通,现代文学是否应该纳入通俗文学、古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横向开拓等问题。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与学理上的探讨之后,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在纵向时间贯穿方面的关键不是无限延长其时间长度,而是凝聚目光,回到现代文学自身上来;在横向空间拓展方面的关键,也不是层层增加研究内容的宽度,而是在多重视野的参照下强化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度;在文学史向学术史提升方面的关键,是不断提升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含量,更加历史地看待现代文学,并由此获取现代文学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史学科历经“新文学”与“革命文学”为主宰的发展阶段,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存在的深层次的历史学问题也逐渐显现:既包括抽象的历史哲学,也涉及具体的写作、研究方法。这在一个方面向我们预示了文学史研究视域拓展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9.
王平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1-5,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使古典文学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应当解决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关系,即“文学本体”研究与非文学本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当代”意识和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当然是挖掘其作为“文学本体”所蕴涵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发现、利用其所具有的其他各种价值,同样十分必要。应当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去研究古典文学,但任何历史都是当代意识观照下的历史,古典文学研究同样如此。中国古典文学的民族性固然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如何适应“全球化”语境的趋势,把中国古典文学推向世界,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状况,以及身处其中的文化人特殊的生活体验、精神感受和审美追求的研究,始终没有很好地呈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进入21世纪,这一情形有重要改观。一些研究者开始正视这一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被冷落的主题。这些研究涉及对伪满洲国文学整体的把握,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分析,以及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整理。伪满洲文学研究在当前的突破值得关注,这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出现了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