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建平 《继续教育》2005,19(4):58-60
美国曾进行过多次师范教育改革和实验,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改革之路。20世纪50年代有以培养“学者”为目标的改革,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以培养“教育临床专家”为目标的改革,提出“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教育”,强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有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目标的改革,强调文理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化,教育课程学科化。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在20世纪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国家。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教研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高潮。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以来,历经多次曲折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初步成为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  相似文献   

4.
《亚太教育》2019,(9):F0003-F0003
史家胡同小学始建于1939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以“和谐教育”为办学特色,深化育人实践,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贡献了诸多原创性研究成果与改革经验。在王欢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承担起4所法人校、2所联盟校、2所城乡一体化校、11所学区课程共享校的均衡发展任务,并积极参与雄安新校区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5.
罗杰 《湖南教育》2014,(1):53-5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学校重建”运动。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优质学校模式。近几年来,常德市武陵区提倡“校校有文化、校校有特色”,这些以学校为本的研究突出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以校为本”的提出和校本教研缘起于教育改革中权力下放,让学校自主、自由地发展学校事务的“以校为本”的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新理念。走向以校为本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综合分析以校为本观念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以校为本的理念的提出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存在着教育内部的诸多原因。就外部社会背景而言,原因包括:社会公众对于教育质量的质疑,尤其是对科层体制下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怀疑。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还包括…  相似文献   

7.
一、“校本”及“校本教研” “校本”,译自school-base。20世纪初叶以来,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国内。其含义综合目前各研究者的意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美国20世纪50年代个人主义兴起,品格教育成为“一抹斜阳”,视为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左摆动的话,那么,20世纪70年代,以相对主义和浪漫自然主义为指导的“价值澄清”、“认知发展”等,则是道德教育钟摆回到了“顶点”。而新保守主义思潮浸润下20世纪90年代品格教育运动的风起云涌,表明美国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右摆动。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出曼德斯所揭示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美国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轨迹。无疑是一面镜子,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思想虽然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改革实践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探索自治社会主义起就开始了,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过渡经济学却只有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改革与90年代以后的过渡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论坛》2006,(5):F0004-F0004
成都市上池正街小学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历史悠久。学校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气氛浓郁、近几年来,学校以“勤奋、向上、文明、活泼”为校风,以“敬业、爱生、求实、求精”为教风,坚持“教改兴校,科研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以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作为科研工作的生长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由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运而生,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板块,  相似文献   

12.
校长专业化问题巳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来看,校长的“官本位”,是影响和阻碍我国校长专业化的深层原因。上海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的改革,这是我国加快探索和研究校长专业化的重要实践。那么,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是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基地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程——“生本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试验”科研基地示范校。我校坚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着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探索课堂改革与实验,初步形成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实验在实践探索方面,由20世纪80年代以单科、单项为重点的教育实验,逐步转向了学术思想鲜明、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的以推进学校变革为重点的整体改革实验。也即是说,以整体改革实验为重心,以多种单科、单项教改实验为辅助的多样化的教育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标志着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从教育哲学角度来审视,我国新课程的这种价值转型,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紧密相关。在知识论转换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的动态性、建构性、开放性、内在性已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在人学观方面,人们开始超越以往对“人”抽象化、静态化、空洞化的认识,强调了“人”本然具有的生命性、主体性、能动性、自为性、超越性等应然性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知识论、人学观的转换,为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知识论的前提和鲜活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校本”是一个国内外论及比较广泛的概念,国内对其比较经典的解释包含三层含义: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校本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四个方面。以校为本的研究在英美国家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兴起的,后来逐渐演变成直指学校问题,  相似文献   

17.
档案袋本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最初来源于艺术家的作品档案袋.通过保存自己的作品便于自我反思或供他人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在国外从1990年左右开始在教学中实施,此方法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评定改革运动”大背景下,在具体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因其具有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的实践合理性而迅速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一股强劲的教学思潮。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张建梅 《教书育人》2007,(5):108-109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心理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力地推进了自主学习课题的进展。如,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言语自我指导学派,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学派,以班杜拉为代表的自主学习的社会认知学派,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等等都对自主学习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我国对于这一课题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理论界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自主学习教育发展动向。一些学校也开始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列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将自主学习教学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争鸣和实践探索的大热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高歌迈进21世纪的主旋律。在这百家争鸣、百花绽放的改革热潮中,教育理论界对什么是“素质”、“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和准确的界定,为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准确的理论先导。但是,对于“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