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什么是心理疲劳呢?心理学界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指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紧张,情绪低落和行动吃力;有的指情绪浮躁、厌烦、忧虑、倦怠,感到学习无味;有的指倦于学习,对事物产生退缩感,对本来不相干的刺激特别敏感(如饥饿、姿势不舒服的反应等),感到时间难于打发。总之,学生心理疲劳就是指心情不佳,注意力涣散,倦于学习,反应迟缓,情绪低落,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而引发学习能力下降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王凌飞 《教书育人》2001,(23):28-29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课堂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里,不同的班级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的班级气氛和谐活跃,给人轻松愉快之感;有的班级则严肃紧张,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在课堂上,心理气氛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轻松和谐的气氛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教学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紧张压抑的气氛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双方还会感到精神上的折磨。一、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微观的心理环境,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而老师是课堂气氛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学生入校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已有的心理结构和新的信息输入不相符合,以至产生不适应感,实际上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是主要的。学生入校时的不适应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的增加使他们出现紧张感,只有被动接受而无主动适应,有时甚至难以应付;管理上的规范化,使他们有一种约束感;同学们之间知识、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使有些同学产生自卑感或优越感等等。  相似文献   

4.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5):48-4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失望等,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一、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一项相…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就总体上看,大多数课堂教学气氛明快而活跃。但也有这么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讲课很卖力,他在台上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如腾云驾雾,辨不清方向;有的教师虽然教学十分认真,但课堂气氛却极不协调,学生对教师的举止洞若观火,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却如隔纱观画,显得朦朦胧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眩感。心理眩感是人们在注意时产生的一种干扰性心理反映,它是注意中心被一些不必要的刺激因素混淆或模糊引起的,是大脑皮层里优势兴奋灶发生神经联系泛化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识别和排除心理眩感?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从教学信息传输和反馈两方面对眩感的实质作出探讨,认为运用求异思维和韦伯定律进行观察、实践,从教学情境中突出注意中心,就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眩感。  相似文献   

6.
关于价值的学习与教育问题陈士衡现今年轻学生心理上有两种困惑:一种是长辈期待的压迫感。长辈们时常批评年轻学生生活中缺乏价值导向;指责他们好逸乐,少理想,崇新潮,无主见;在是非利义之辨上,常把事理与价值混为一谈。另一种是自我追寻中的迷失感;对人生前景感到...  相似文献   

7.
1.随着家庭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子女人数不断增加。有的父母离异后,子女原有的地位和关系失去了,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落感,性格变得孤僻、消沉。孩子的活泼天性消失了,在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了阴影,对别人产生了愤恨感和报复心理,认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随着年龄的增长,报复心理越来越严重。在小学阶段单亲子女在学校开始不爱上课,不爱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按时完成作业,吸烟酗酒,恶习开始滋生;初中阶段开始谈恋爱与社会上不良行为的人进行接触,入伙,打群架,偷盗,产生了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进入社会后成为社会的不…  相似文献   

8.
甘香兰 《现代语文》2006,(2):127-127
七月流火,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关口,考生间的竞争是难免的。这时,考前的紧张氛围几乎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部分考生心理承受力强一点,能把压力转化成动力,而更多的考生则因为受考前的紧张心理影响,有的失眠,有的焦虑不安。有的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一想到所剩无几的时间。一想到严肃的考场,一想到还没复习掌握的知识,他们就手心冒汗,心跳加快。这种心理状态大致上有这样一些成因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心理产生的一种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反映.是有利于教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在课堂中收到较好的效果.才算是一堂成功的体育课.  相似文献   

10.
1认知障碍心态认知障碍心态是指学生由于对某一事情认识不清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如一些学生把“哥儿义气”理解为同学之间的“友谊”,以致一时冲动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有的学生把吸烟看作是男子汉风度和魅力;还有的学生把无纪律的行为、冒险行动误解为“勇敢”。这些学生把老师正面的教育要求,往往从另一种意义上去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上产生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认识经验的差异。教师在教育这些学生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从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对比,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达…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中学生对于写作文有犯怵的心理,觉得作文无话可说。作文课上,有的完不成;有的生编滥造,敷衍成篇;有的当堂抄袭,应付差事。总之是不爱上作文课,学习效率很低。  相似文献   

12.
衣明 《教书育人》2007,(1):36-38
快乐,一定意义上是人活于世的支撑和目标。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是快乐的;有安宁的环境,不必担心炸弹击中你的头,是快乐的;有稳定而不断扩大的交际圈子,是快乐的;而更深刻的一种快乐是你的劳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对别人有所贡献,从而赢得了尊重。这种种都是源于对人的某一层次需要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道理,并且他认为,一般说来,当低层次需要得以满足后,其上一级需要才得以凸显。也就是说,人的快乐也应该是分层次的。  相似文献   

13.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才有的,而是所有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潜在的问题,只是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变为一种客观的行为时,才成为厌学。要想有效改变厌学状态,克服厌学情绪,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从而对学生采取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的心理挫折是在挫折情境中产生的。  人的行动是由动机驱使的,而动机的产生又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人饿了需要食物,渴了需要喝水,这是生理上的需要;与人交往需要理解、尊重,工作学习需要理想的支持和精神的寄托,这是心理上的需要。正是由于需要的多样性,才导致了人的动机和行动的多样性。人的行动在实现其动机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种情境:一种是顺利地实现了目标,满足了需要,这时就构成了一幅成功情境;另一种是遇到干扰障碍,尽管付出努力,想尽办法,但仍束手无策,万般无奈。这时,目标受阻,需要无法实现,便形成了另一种…  相似文献   

15.
心仪异性是从心理产生的对异性的一种欣赏和赞美,是一种审美愿望的实现与自我陶醉,人人都曾有过,只是有的人表现于言行上,有的人却把它暗暗地珍藏在心里,有的把它当成学习工作的动力,有的则使它成了正常生活的羁绊。  相似文献   

16.
学习任何一种外语,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运用的范围是很广的。有的人要从事专门语言研究,对他来说,从深度和广度上有其特殊要求;有的人将外语作为一种工具,要对某一学科进行探讨,那么,该学科的专门术语对他而言需要很好地掌握;有的人要从事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各种模式及方法技巧是他研究、消化的重点。但从普遍意义上讲,就语言本身最本质的作用而言。主要在于交流,尤其体现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交往之中。有些交流用语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可获取、得到,仅仅通过简单的书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7.
优秀作品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立意上打破了常规,独树一帜。这类作品有的安排了似乎不合常理的情节;有的表现了人物感情或心理上的变态;有的写出了人物超出常规的表现;有的还设置了不同寻常的环境、气氛;有的甚至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我们通常把这种写法称为反常立意。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老边穷地区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时间管理倾向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感、成就动机和内外控对时间管理倾向的综合影响,对重庆市城口县270名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1)高中生在时间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一男生的时间价值感水平显著高于高二男生,在高二年级中,女生的时间价值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高中生时间效能感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通过时间效能感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3)自我价值感、心理控制源和成就动机与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显著的相关,自我价值感、心理控制源以成就动机为中介变量对高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14,(8):17-17
张西流在2014年7月16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面积向城市转移的今天,全国有近5800万留守儿童散落在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里,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顾。由于长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很多孩子的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由于长久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失去了畅通的倾诉渠道,他们可能产生种种心理病症,如感隋脆弱、自暴自弃、焦虑白闭、悲观消极等。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加上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孩子们厌学、逃学、辍学现象非常严重,有的流落街头,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有的不幸被拐骗或利诱,成为血汗工厂的童工;有的遭遇溺水、凶杀等意外事件,生命之花过早凋谢。  相似文献   

20.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无序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引言 关于无序感的研究,目前国内很少,这一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Durkheim的无序的概念,很多社会学家也仍坚持认为它不是指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即,社会秩序被瓦解,规范不再对行为起约束作用)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系统的实证的去研究探讨这种有关无范感的结构。目前有的测验是主观感受性的,这种“个人中心”观点的核心假设是,某些人在某些时候可能并不尊重已有的规范,可能并不相信别人会遵守这些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