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节教研课上,老师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请了一位“刹车”。“刹车”顾名思义,即学生读课文时,如出现读错字,丢字、添字、重复,或读破句等,“刹车”不等他们朗读结束,便立刻喊停,让读错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结果本来表现欲望很强,朗读课文积极性很高的学生,却变得“冷漠”起来,原本书声琅琅的课堂逐渐变得“冷清”起来。仔细想想,在我们身边不是总留有这样的习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出错,不等朗读或发言结束,便立刻请他们停住,马上予以提醒和纠错,旨在让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地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3.
课改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活力.课改使语文课堂百花齐放,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让我们的课堂生态化,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阳光.首先教师要充满“阳光”,要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不仅我们教师要阳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每个学生都“阳光”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学生变得更“阳光”.  相似文献   

4.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让课堂“活”起来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要“活”起来、“动”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学生则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课堂“活”起来,只有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才能把学生从“闷课”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数学课堂结尾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模式化,千篇一律的"谈收获"让学生对此索然无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堂导入的独具匠心、精彩纷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一节好课好比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回味无穷的“尾...  相似文献   

6.
从表面上看,“推门听课”能听到教师的“常态课”,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大多数教师应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并不怎么强,面对听课人,很多教师会“失态”,多数教师心理紧张,讲课时语言表达都不太正常了。师生本来有说有笑的课堂,由于听课者的出现而变得严肃起来,师生交流不畅,多数学生诚惶诚恐。这是“常态课”还是“失态课”呢?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6,(26):143-144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数学课“活”起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让课堂“活”起来,其实是让学生在课上“活”起来,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探索新知。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笔者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课堂结尾不知何时变得模式化,千篇一律的“谈收获”结尾让学生对此索然无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课堂导人的独具匠心、精彩纷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一节好课好比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不仅要有引人人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余味无穷的“尾声”。  相似文献   

9.
叶澜教授在谈及一节好课的标准时首先就提到了"有意义",把课上成常态课,让课更加趋于真,更加趋于实,更加趋于有价值,而不需要做作和作秀,也许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构建了有效课堂或是高效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因为"有意义"而变得美丽。  相似文献   

10.
胡修喜 《江西教育》2010,(10):32-33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2.
李春霞 《成才之路》2009,(10):86-86
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我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让化学“活”起来,让课堂生成美丽的风景昵?我个人认为:应把课堂的舞台开放,让学生尽情发挥。下面我将从“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教学的两个片断来说一下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创设数学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许多教师感叹:“如今上一节数学公开课或是参加优质课比赛活动,如果没有创设情境,不知听课的教师和评委们会怎样评价这节课?”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现象一]追求趣味性,教学目标不明。有的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情境就能将课上活。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在讨论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的环节设计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堂小结。在12名教师最初的设计中,无一例外地都将课堂小结设置为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即“你有什么收获”。再回想我们自己组织的研讨活动中的32节课,竞发现有30节课在临近结束时都有“你有什么收获”之类的引导课堂小结的话语。不知从何时起,  相似文献   

15.
镜头一:“家常课” 教师微笑着提问,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成一团。因担心“经典的练习”没落实,教师板起面孔,课堂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如此“潮起潮落”,凉——热——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冷场”,是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就更加不愿意出现“冷场”。因为多年以来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冷场”,哪怕仅有一次,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不成功的。而在笔者看来,课堂的“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冷场”是可以预料和设法排除的,有的“冷场”是防不胜防的。但不管是可以预料还是预料不及的“冷场”,我们都无须害怕和慌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灵活应变地驾驭课堂,“冷场”不会成为成功课堂的“大敌”。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爽’字,你认为这个字该怎么写呢?”老师的话刚讲完,学生就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查字典,有的翻开语文书,在书中寻找答案,有的用小手比画着,有的用笔在纸上练写着……不一会儿,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了‘爽’是这样写的。(学生按笔顺书写爽字)”老师进一步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这样写呢?”“因为,我们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学生十分肯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董家甫教师回答: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如何,已经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标准。课堂上教师条理清晰、环节紧凑、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优异”表现,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经过时。那么,如何使课堂“活”起来?前不久,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高效课堂研究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9.
朱玉林 《今日教育》2010,(12):49-50
一位进行过团队课堂观察的老师感慨道“课堂观察太累了,要召开课前会议还要制定观察方案,设计量表,然后进行课中观察,最后还要交流,太费时间了,我们平时课业就繁忙,哪有时间进行课堂观察“工程””。课堂观察非得要集中起来“搞运动”才行吗?其实未必然,那是对课堂观察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特级教师的课百听不厌,特级教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普通教师都会被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也想“磨”一节那样的好课,但是往往变成了模仿特级教师,或套用他们的教学模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按部就班的学课方式就是“模仿”课,而不是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