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有历史教师将历史课比作“说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应该化腐朽为神奇.像说书先生那样将事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说书中常用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完全可以借鉴到初中历史教学中.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教学。  相似文献   

2.
张国庆 《师道》2004,(7):54-55
一位外国学说过:“世界上大学校长很多,但没有一个校长能对一个国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蔡元培身上,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种不可言说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我们发现,许多几何问题用常规方法来解,不仅费力,而且容易出错.而用代数方法来解,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妙处.现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有个词叫“锦上添花”。其意是本来就好,添了更好。那么,有没有“糟处添花”,使糟糕变美好、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呢?有!一次,欧阳修外出,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一棵枯树作起诗来。诗曰:  相似文献   

5.
赵艳  徐峰 《现代语文》2006,(11):120-121
古代诗的创作中经常把前人现成的诗句、成语、典故,或稍作改动,或直接借用过来,翻陈出新,“点化”成另一种意思。这种靠“模仿”起家的创作方式,古人称为“点化”,只要运用得当,它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应抓住知行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认知水平与行为规范有差距、知与行相脱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抓住“知”与“行”的结合,促进知行统一。一是在内容上抓住知与行的融合。要从“知”着手,注重解决教学内容和行为规范脱节的矛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增强“知”的可操作性和对行为的指导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开设行为选择和行为训练课,促进学生行为得到规范,使行中显示着科学的理念。通过两方面努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寓知,知行相融。二是在形式上抓住知与行的对接。为…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语文时最怕的是作文,作文中最不好解决的是材料的缺乏和陈旧,最苦恼的是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些材料才能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于是非常希望一条捷径.有那么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为此我交给学生“炒扬州炒饭”的技巧.学生们普遍认为有很大收获,且在以后的作文中不再因为“无米下锅”而感到痛苦。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智道德观论略沈继成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智”古代作“知”,《说文解字·矢部》说:“知,识词也,从口从矢。”徐颢《说文解字注笺》解释说:“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由上可知,“智”有二义,一是聪明...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所谓创新,就是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劳动,这是一个曾经响彻云霄的词语;劳动,这是一个拥有辉煌过去的字眼。劳动,使人猿相揖别,造就了我们人类自身;劳动,化腐朽为神奇,推进了历史车轮前行。在人类教育史上,对待劳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劳动伟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另一种声音认为劳动卑贱,教育应以培养远离生产劳动的“劳心者”为使命。当前,在“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后一种不协调的声音似乎更有市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赋”体,纯粹文言形式写成,颇有古人之风。评卷老师怀疑抄袭,后经评卷领导小组认定抄袭无据,给予满分.文中有些文言句子不排除套用古人名句,但主题突出,扣题紧,可见作者“化腐朽为神奇”手段的高超。体裁的新颖,语言的精炼,让作文在清一色的现代文中犹如一缕清风吹拂在阅卷老师的心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身体和知识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尚未充分讨论和处理的一对关系。本研究以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为视角,以N中学高一年级十位教师作为个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教师如何认识身知关系,又如何围绕身知关系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存储器”、“处理器”及“服务器”三种隐喻可以概括教师对身知关系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中以“碰”、“溯”及“越”的核心行动对知识进行了“惯习化包装”、“资本化检视”和“身体化反思”,并面临“身知区隔”、“身知疏离”和“身知冲突”三种实践困境。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场域中围绕“身知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本质上是一种“身知统合”过程。因此,教师应转换角色,以“知识导游”和“谦卑者”的身份重构课堂身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孔夫子有一著名论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强调的是夯实基础、巩固已知领域;“知新”追求的是思维创新、探寻未知领域。“温故”和”知新”是学习中面临的矛盾统一体,处理得当方能有所长进。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温故”(重视基础)与“知新”(追求创新)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此,我们理应作出更深入、更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爱就一个字     
曾经在某教育报上看过一篇题为《完美的回答》的文章,内容大致为:“请说出形容一个人美丽的句子。”二年级在上语文课,张老师叫一个胖胖的同学回答问题。“哦,呀……”小胖子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好,请坐下,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巧妙,他的意思是那个人的美丽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的。”张教师的回答倒是很巧妙,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说一个善良的谎言,对小胖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都是一种积极的鼓舞。还记得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催化剂。班主任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厚望,学生会在心…  相似文献   

15.
“教研相长”刍议李臣之,刘良华一、“教研相长”的界说所谓“教研相长”,含义有三:一是教师教然后知困,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从事研究。这样,教师成了研究爱好者,在自己的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彼此相互促进,是为“教研相长”;二是研究者研然后知不足,走入中...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课堂上要围绕教学内容说话,决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侃大山”,这已是教坛同仁的共识。但是,偶尔说上几句与讲课关系不大的话也很有必要。我们姑且将这种随意穿插在讲课之前或讲课之中,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甚密切的话称之为“即兴闲聊”。这种适时、适量、适当的“闲聊”,看似无用,其实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积极效果。   一、帮教师摆脱困境,赢得信任   教学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有时会突然出现令教师非常尴尬的局面,难以收场。这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来一段即兴闲聊,起到摆脱困境,化险为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有一篇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教学这首词时,有一个学生提问:“试问卷帘人”中主人公到底问了侍女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各位同学广泛的争论。  相似文献   

18.
孔子夸獎他最好的弟子顏回是“聞一知十”,說他另一个好弟子子貢是“聞一知二”。学生究竟能够聞一知×,是与老师大有关系的。沒有“学而不思則罔”的教学原則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怎么能够收到“知十”,“知二”的效  相似文献   

19.
在认识论的问题上,庄子的思想过程是先“反知”,通过对“知”的社会政治批判和认识论意义的批判,解构了原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在此基础上,庄子建构起一种蕴含着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的“真知”。真知,就是对道、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从“反知”到“真知”,庄子实现了认识论的意义转向。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