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新课程中倡导“以教学和实践结合为本”,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真情”,“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就是“以实践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语文老师应在洞悉“以人为本”思想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实践与教学在继承中发扬,并将这种理念实践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实践性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显著特点,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践的内容是做“事”、“用书”;实践的途径是“劳力上劳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践的内容、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确定等是其丰富的内涵。用“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可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对此要认清语文实践的特殊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了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下面,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点做法和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吕晓斌 《学周刊C版》2011,(11):113-113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迷失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领域。语文教育专家指出:“实践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遗憾和打击.一个原本内容生动,充满情趣的学科,反倒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习惯地为语文教学画定太多封闭的怪圈.我们在这怪圈里疑惑徘徊……”语文教学是怎样营造所谓的“怪圈”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宋楚主 《江西教育》2001,(11):39-41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生命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可传统教学的惯性仍主导着我们,“学为主”还是“教为主”,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回应了时代的呼唤,给我们指明了小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学生是“主人”、要“自主”、要“主动”…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贵在运用,语文能力源丁实践。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主张广博,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语文基本教学思想。于是“多读多写”就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大纲也把语文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凸现来。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了“一周一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9.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目的。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语文水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考虑教学过程中“投入”与“产出”这一基本的“效益”问题。构建节约型的语文课堂,应当是语文教学的理性追求。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于1979年提出了语文教学“高耗低效”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0.
“国学热”的兴起.给了我们教师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学思想.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我们只要抓住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内容.并把相关内容贯彻到教学中去,并以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实现了国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沈婷婷 《成才之路》2012,(12):15-15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历了那么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探索与研究,习作教学的走向依旧不容乐观,我们憧憬着一派欣欣向荣的习作教学场景,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让我们不禁心里发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仍然是教师和学生浓眉紧锁、一副痛苦难忍的表情。教师痛苦,是因为“山穷水尽”“无计可施”;学生痛苦,是因为“资源匮乏”“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12.
车祸     
“语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学亦是同步于生活而灵活多样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告别几十年来“一支粉笔走天下,两袖落满粉笔沫”的形象,巧妙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2002年11月10日,来自全区百余名教研员、骨干教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一个题为“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专程参加了此次会议。为一位教研员、特级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在我区尚属首次。贫穷可以使我们的办学条件简陋,但不应使我们的思想匮乏。丁培忠先生是我区土生土长的学者型教研员,他在40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中,致力于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省时高效的语文教育之路。他的目的达到了。如今,他已成为区内外享有较高声望的语文教育专家。概括起来,我以为丁先生对我区的语文教育有三大贡献。一是,丁先生大量介绍、传播了国内外母语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使我们身处边鄙之地而不感到信息的闭塞;二是丁先生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的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三是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中,探出一条操作性极强的实践之路———“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丁先生对内蒙古地区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功不可没。在此,我们编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丁氏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方面,以飨读者。丁培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  相似文献   

14.
董稚 《内蒙古教育》2003,(1):16-17,39
2002年11月10日,来自全区百余名教研员、骨干教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一个题为“丁培忠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会。《小学语文教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专程参加了此次会议。为一位教研员、特级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在我区尚属首次。贫穷可以使我们的办学条件简陋,但不应使我们的思想匮乏。丁培忠先生是我区土生土长的学者型教研员,他在40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中,致力于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省时高效的语文教育之路。他的目的达到了。如今,他已成为区内外享有较高声望的语文教育专家。概括起来,我以为丁先生对我区的语文教育有三大贡献。一是,丁先生大量介绍、传播了国内外母语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使我们身处边鄙之地而不感到信息的闭塞;二是丁先生对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理念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的消化、诠释、发挥、本土化工作;三是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中,探出一条操作性极强的实践之路———“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丁先生对内蒙古地区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功不可没。在此,我们编发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丁氏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方面,以飨读者。丁培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  相似文献   

15.
教学改革不仅仅需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也需要有见地的教学评论。“真理愈辩愈明。”教学评论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而言,是一种“理性的爱”,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祛除“伪理论”和摒弃“误实践”,而且也能让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拨云见日,起到修正、丰富、深化和传播教学理论,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老师亲身示范,于最近举办了“刘云生‘心根语文课例’教学评论会”,将所倡导的“心根语文”置于教学评论的漩涡中,接受专家、同行的质询和评论,不但其接受批判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而且也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留下了无限思索的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杨学智 《现代语文》2011,(10):57-58
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似一股暖流,流淌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然而在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都感到困惑、迷茫。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如果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去实践,那么,我们的困惑和迷茫就会碰到另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7.
“实”与“活”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丰富的教学实践。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明新是语文特级教师,主管学校的教学工作。他长期从事语文研究,在吸纳前人语文观点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追求“实”与“活”的思想。正因为“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所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而言是不容乐观的,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滞了语文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集中表现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课堂操作,轻基本素养;重科内学习,轻科外涉猎;重作文指导,轻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19.
刘亭玉 《现代语文》2011,(10):22-24
自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等人提出“语感”这个概念以来,语感教学就在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长期的教学实践反馈,我们却发现语感很难介入教学中,也就是说语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非可操作性。由此看来,语感教学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语文教育研究者在对语感以及语文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感”这个概念,并认为语文教学不是只有语感这一个核心,而是由文感与语感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双核”。  相似文献   

20.
从目前实际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孤立进行阅读和作文教学较普遍存在。那么,这两方面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它们之间相辅相成,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能力的综合实践。于是,“读写结合”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保证“读”与“写”各自相对独立,又互补共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