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代沟”的调查,承认代沟的存在,从思想方面、生活方面、家庭责任方面、政治方面、行为方面、社会交往方面、用钱方面和着装方面等分析“代沟”的症状与表现,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法,并教给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3.
李学才 《师道》2013,(11):13-14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长越聪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笨”,但现实却恰恰与父母的愿望相反.一些孩子的“笨”正是父母一手“教”出来的。不信,我们就来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一)区别:①“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存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  相似文献   

5.
鹰与风筝     
郑乐平 《家庭教育》2001,(12):41-41
让孩子成为“鹰”,还是“风筝”,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养育子女的理念。把孩子视为风筝,实际上将孩子看做一个被动者,一个由父母牵引、操控的“物体”。按照这一理念,孩子的一切行动,就得向父母汇报。由此,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询问与同学、朋友通电话的内容,而不管孩子本身是否愿意,就成了十分自然的事。持此一理念的父母,还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梦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为孩子设计好了一  相似文献   

6.
陈霜 《辅导员》2014,(21):51-51
9月1日晚上,我与妈妈共同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2014年《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看完以后,我明白了“孝”是最感人的,知道了“爱”是最美的,感受到“礼”是最受欢迎的,体会到了“强”是最自信的。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7,(12):9
“孝”在各种“礼”中排首位,为什么孝敬父母如此重要?这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最自然的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爱父母是最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调查研究。选定主题 在专题调查研究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状态,不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苦心,不体会父母和长辈的爱心,不接纳父母与长辈的用心,要求父母和长辈对自己百依百顺,从不检查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稍有一点不满意就发脾气,轻则大哭大闹,重则离家出走。这说明,现在很多学生不但不理解父母和长辈的关爱,更不会感谢父母与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会感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疏导使学生走出娇生惯养、不知感恩的心理误区,初步明白感恩的重要性,增强感恩的意识,为他们学会感恩做好心理铺垫、情感铺垫和行动准备。  相似文献   

10.
苌清 《教师博览》2012,(11):60-61
20多年前,那些调皮捣蛋、注意力涣散、行为鲁莽的“差生”们突然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医学从那时候起开始承认,有一种病叫做“儿童多动症”,这种当时还令人难以置信的病,能够为差生们的种种“劣迹”做注脚。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诊断标准里,这种病的正式名称叫做“活动过度障碍”。他们逃过了父母的“棍棒教育”,转而求助于“灵丹妙药”。美国精神疾病统计与诊断手册则把这种病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个名称在医学界被更广泛地采用。  相似文献   

11.
简评葛红兵《沙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红兵的《沙床》是“狭邪小说”的“新品”,应该承认它的合理性乃至必然性;正因为它是“狭邪小说”的“新品”,它也就无法摆脱“狭邪小说”的固有局限性,而无法给以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唐娟华 《当代教育科学》2007,(5):104-104,108
北京某区曾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作了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还有一项专家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一些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至今仍然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个别孩子还说他们的父母“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认为自己的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问流行的“蛋白靥”娄型一“傻蛋+白痴+神绎质”.  相似文献   

13.
新锐词汇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把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叫做“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  相似文献   

14.
滕朝阳 《教育》2012,(11):11-11
国庆长假期间看到一则新闻,吓了一大跳:一项调查显示,二成小学生承认自己早恋,11岁都已经“恋爱3年”了。小学生“早恋”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多至“二成”的小学生自承“早恋”,乍看之下仍不免心惊。再通读这所谓的调查报道,才明白这或许只是一次“炒作”而已。我甚至怀疑,小学生“早恋”已有成为猎奇题材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照顾我,我却从未帮父母做过事,我好想为父母也来一次“服务”。  相似文献   

16.
贵刊2002年第3期第34页刊发了《建议摒弃“等分除”与“包含除”》一文,对其中某些观点本人不敢苟同。首先,“包含分”不等于“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两种分法———“平均分”与“包含分”,“包含分”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且这两种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分东西),同时存在质的不同(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认为“平均”与“包含”叙述上是相关的,可以统一用“平均分”来表述,脱离了生活实际。我们必须承认分的方法的同时,让学生实践操作,领会这两种不同的分的方法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要面对“无”与“有”的问题。“无”真的就是“没有”吗?事实说明,不尽然。“无用之用”更有用。本期“焦点”探讨的是让孩子学习国学的问题。不管您对孩子学习国学持什么态度,本刊记者对于徐勇教授的采访《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文值得一读。如果您也想问“让孩子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可以重点读读徐勇教授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18.
“承认”说认为:“人们之所以要进行论证,其目的就是谋求‘承认’”。它的论证规则有很多主要内容不同于现行教材中的论证规则。其论证规则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之友》2013,(12):38-39
古今人物的符号除了“名”与“字”外,还有一个“号”,又称别号。《辞海》中说:“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名与字均是由父母或长辈给取的,往往受长辈理念、宗族辈分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号一般由本人取,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号,自由地抒发感情或表明志向.所以又称“自号”。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国家,“Thank you”和“Thanks”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用,甚至在父母为子女或子女为父母做事后,也都应该说“Thank you”或“Thanks”;对于“Thank you”或“Thanks”的应答常用“Not at all/You’re welcome./That’s all right./It’s mypleasure.”等。另外,“Thank you”有两种语调。第一种语调前高(声调)后低(降调),表示真心实意的感谢;第二种语调则前低(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