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完这篇考场佳作后,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要掩卷深思,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2.
我乃东施也。自从那日我模仿西施病病歪歪的样子后,便成了众人耻笑的对象。更有好事者,"恶搞"出一条成语——东施效颦送给我。从此,我便再也没有迈出过家门一步,终日以泪洗面……一定要找女娲算账!为什么把我造得如此之丑?强烈的愤怒占据了我的心。在香气弥漫的女娲庙中,我把我的委屈与愤怒一吐而出。女娲没说什么,只是让  相似文献   

3.
4.
“故事新编”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样式。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将原有“故事”在赋予新意后重组情节,写成新的故事。新老两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应是同一的,人物性格和活动场景也有某种承继关系。但是两个。故事”的主旨却必须是不同的,人物活动、人物性格也必须有重大发展或重要变化。。新编”不同于“改编”。“改编”保留原有故事的基本情节,而新编故事是以原有故事为起点的合乎逻辑发展的新的故事写作。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样式.所谓“故事新编”是指将原有“故事”在赋予新意后重组情节,写成新的故事.新老两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应是同一的,人物性格和活动场景也有某种承继关系.但是两个“故事”的主旨却必须是不同的,人物活动、人物性格也必须有重大发展或重要变化.“新编”不同于“改编”.“改编”保留原有故事的基本情节,而新编故事是以原有故事为起点的合乎逻辑发展的新的故事写作.  相似文献   

6.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真的,纯真的心和上帝离得最近,让我们以孩子的心灵去帮助别人吧,你也会成为上帝的宠儿。  相似文献   

7.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认为托妮.莫里森的《宠儿》着重从不确定性的角度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并从主题的不确定、人物的不确定、情节的不确定、语言的不确定四个方面揭示了《宠儿》的后现代性,及其文本建构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发表以来,小说中人物宠儿的身份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普遍对她身份的确定感到困惑。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明确的终极意义不复存在。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宠儿的身份和揭示主题自然地表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代表了蓄奴制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段无法摆脱的恐怖过去又起死回生来纠缠现在,同时她也是无数遭到白人凌辱和折磨的黑人女性代表。了解宠儿游移不定的身份对全面深刻理解小说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认真分析探究,对宠儿的身份做了三重解析。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堪诉说的故事,呈现给我们一个失衡的文学世界。纵观全书,失衡处处体现:夫妻关系的失衡,母女关系的失衡,黑人社区关系的失衡。在这个失衡的文学世界里,莫里森向我们昭示了奴隶制的罪恶,阐释了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帝的助手     
范道锦 《班主任》2007,(3):22-22
我不相信上帝,但是,看着小慧慧妈妈写给孩子的圣诞信,心里暖暖的。我几乎一下子要相信上帝真的存在。我想,对于教育来说,对于孩子们来说,上帝就是爱,是存在老师心里、妈妈心里、孩子心里的爱。小慧慧真幸福,有这样一个好妈妈。我在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被感动了,我建议读到这篇文章的班主任,如果有机会,不妨在家长会上把这篇文章给家长们读读,一起研究研究如何把爱转化成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玛蒂尔德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自她诞生之日起,她的形象就已经深深烙入众多读者的内心.对她的评论众说纷纭,有的人同情她的遭遇,有的人感叹她的人生际遇,但却很少有人在意玛蒂尔德的幸运,她实在是上帝钟爱的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殖民时代的开启,黑人被迫离开非洲大陆,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基督教,作为支撑西方文明的支柱之一,毫无疑问在黑人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帝作为基督教的代表,更是无处不在.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文学上.本文拟以<他们眼望上苍>和<紫色>为代表作品,分析上帝在黑人中的影响以及其形象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朋友又来信了,语调很凄婉。信中写道,“开始来的几天,我坚持每天写日记,把生活的艰辛看成是一种人生的经历,一种人生的乐趣,现在我不写了”“有一天我会麻木的,我等待着这一天,它将是我快乐的开始。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因为我是多么希望我能幸福啊!”读完信之后,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给他回信。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18.
上帝的解释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我梦中我看到了上帝。 上帝问我:“你想采访我么?” 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你是否有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可体现文学作品主题的陌生化。对于传统的主题如果有颠覆性、陌生性的描写,将进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陌生化的扭曲与变形,人们在被注入全新体验后,必定会在震惊之余深深探寻陌生主题后的深刻意义。在《宠儿》中,莫里森用陌生的视角叙述了奴隶制下黑人母亲们的母爱被粉碎、扭曲、践踏的残酷现实。塞斯的母亲、贝比.萨格斯和塞斯三人的母爱体现了奴隶制下黑人母亲母爱的特殊性。这种另类的扭曲的母爱反映了黑人奴隶女性的内心世界,深刻揭示了奴隶制的残酷性。  相似文献   

20.
上帝的假期     
这一天,上帝从睡梦中醒来。他舒服地伸了个懒腰,四下环顾,满意地发现阿波罗已经在他的寝宫周围洒满了暖暖的阳光——这象征着新的美好一天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