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说美学的一个巨大魅力在于作品中的艺术情感。明清之际的时代思潮和作者本人的遭遇,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艺术和构思艺术形成了《聊斋志异)艺术风格的感伤悲凉意味,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
自然必然性与自由的对立,是人类面临的本原性矛盾。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向往自由而进行的冲出自然必然性制约的努力。艺术在内在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追求生命意识自由展开的两种形态:一是奋进,一是超脱。就其后者,艺术与宗教在寻求存在意义的过程中走向了沟通。宗教对人生现实的超脱性同艺术审美创造的超脱性有了精神意旨上联系,艺术与宗教在内在意蕴的建构上是追求精神自由与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作品感伤基调的表达艺术从四个方面展现 :内心独白、借景抒情、题目显“情”、酒中人语  相似文献   

4.
节律是宇宙自然中最普遍的生命信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的言说,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关于"本原性节律"的体认.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本原性节律"仍然是其基本的主题,由此带来中国艺术在创作方面的特殊原则及审美趣味上的独特趋向.  相似文献   

5.
追问语文的本原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五彩缤纷”,各种学说或流派粉墨登场,大有“风起云涌”之势。但,浮华荡尽见真知,拨开这纷纷扬扬的学说、流派或改革,我们真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语文的本原性问题。因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王阳明)在语文教学与改革中,我们要抓住哪些本原性的问题?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谈每个语文教师都“绕不开”的四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感伤主义强调通过对人的感情活动的描写袁现人性与现实的矛盾,借以打动读者,唤起他们对苦难者的同情。读者对不同的感伤作品有着不同的体会,此不同恰恰反映出不同感伤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伤效果的差异。通过评析《田纳西的伙伴》与《万卡》两篇小说中不同的感伤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的欣赏与评价感伤作品。  相似文献   

7.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其中的一系列作品无不流露着显在的伤感主义情绪;透过此种伤感主义情绪的实质,我们不难洞察到白先勇对于那个时代的矛盾心理,同时亦可由此感知历史之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而针对其伤感主义情怀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则又可以使我们领会到作家含蓄的悲剧美学观。  相似文献   

8.
“本原”是本体论中的一个术语,指一切事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哲学上所讲的对“本原”的思考是始终把理解世界的“始基”或“构成要素”作为第一问题。我们可以借用这种思考方式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去矫正阅读教学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高等数学关系性理解是高等数学学习的关键,本原性问题有助于关系性理解。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表现为学生尝试性对本原性问题思考后,师生合作探讨,以此进行数学内容学习研究,结束时回顾深化本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独特的价值目标或价值体系,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经济法的具体价值内容。本文从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基础的角度探究了经济法应具有的本原性价值,并认为经济法的本原性价值是经济公平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1.
清代小说<林兰香>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它以忧伤、衰婉的形式去肯定生活中的美,在柔弱中暗含着对理想的执着.这种感伤色彩一方面通过女主人公燕梦卿的悲剧来表现,另一方面与小说的色空观念也密切相关.特别是小说中所表现出对"梦"的充分描绘,对人生如戏的描写以及对"死亡"和"坟墓"的大量描述,使得小说的感伤色彩更加浓厚与伤感.而这种感伤色彩正是清初文人心灵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抒情长诗,也是一部"感伤的诗",屈原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群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浓浓的感伤意蕴。屈原的感伤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极度黑暗的客观现实和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理想与执着追求的精神。他感伤的使命或者说感伤的目的是追求美政的理想和完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人何其芳的早期爱情诗作,往往是在为他逝去的爱情吟唱挽歌。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一首《雨天》,并结合何其芳真实的爱情体验进行解读,在理解诗人爱情感伤情绪的基础上,对诗人早期的创作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借助本原性问题展开教学组织和调度,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高度对接,其激发和应用作用也会更为丰富。学科教学需要追求学科特点,数学教学利用本原性问题进行辅助调度,这是应然选择的结果,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用心和智慧,其教学效果更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6.
情绪心理学认为,感伤本质上是一种心境,是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的一种负面的主观体验,表现为一种弥散而持久的忧伤与无奈。《长恨歌》是希代之事与出世之才、多情之人在中唐的遇合,它熔铸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时代的感伤情调,弥漫着对悲剧命运忧伤无奈的感伤气息。通过臣妾意识和死亡意识的抒写,诗人将这种世俗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完成了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  相似文献   

17.
孙凤龙 《考试周刊》2008,33(15):195-196
<雪国>与<边城>,虚无和感伤贯穿主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那种无力感造就了一种空虚,正是由于这种空虚才产生了作品里面的虚无,看上去是朦胧的爱情,可是这种爱情永远也没有结果.从爱情的失落中产生的虚无接着就造就了对于小说人物乃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伤感,并在感伤中达到了虚无和感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自问世以来,众说纷纭,奠衷一是,没有一种观点得到认可。本文以“情”说起,浅析了一个作家创作一部作品,这和他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以及创作动机是有密切关系的。白居易的《长恨歌》致所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所诡的“感人心者,其先乎情”,自己感动了,形诸诗篇,才有感动别人的可能,可以说作者借《长恨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一次倾吐,在感伤哀怨的意绪中完成了对李、杨二人忠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对其悲剧的结局给予了无限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以生动的创作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福克纳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以时空变换、多角度叙述、意识流、基督教原型等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种植园主康普生家族几十年间的兴衰与沉浮,并以此展示南方社会的腐败与解体。本文尝试从:1.约克纳帕塔法体系;2.时空变换、多角度叙述;3.意识流手法;4.基督教原型等方面来揭示福克纳在语言操作、技巧运用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非凡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20.
在艺术基本理论的整体框架中,除了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品、艺术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之外,还应该有艺术媒介这个重要的因素,艺术媒介是艺术基本理论发生的一个重要元点。指出了艺术媒介与其他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艺术活动的五要素,并对艺术媒介属性作了一般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