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磊明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4)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2.
郭静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49-51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9-2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
王爱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48-50,89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了一场以科学人生观问题为争论点的科玄论战,在争论中科学派和玄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胡适作为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他的科学人生观,文章分别阐述了胡适科学人生观的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它的价值和缺陷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曾经并未得到正确评价。他在文学革命、实证主义、自由主义、民族文化反省、整理国故等各方面的建树令人惊叹。“发现胡适”的同时,会看到他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于国柱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Z1):140
胡适的治学目标是"研究问题,引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细想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渐次理出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竟是为之叫奇。生活之于人,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感受。每一个生活画卷的展开,元不向人现出新颖的一面:若是习惯地看去,它也本该如此,无甚可究之处;若是细细地想去,它终究是 相似文献
7.
人因反省而成功。努力是一艘船,反省是一张帆,只有张起这张帆,你才能乘风破浪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进。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及时反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争取做更好的自己。在中考备考这一关键时期,教师应突出自身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省,虚心向他人请教,从而跨越自身局限,冲击更大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8.
代旭东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14,(1):1-4,24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后的思想及其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当今文化改革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的一生都在扮演"传道者"的角色。其深厚的旧学和丰富的西学基础孕育了他思想家的特质和实践家的潜质。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交汇中西、卓然一家,他开科学教育之先河,强调科学研究的作用、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自立精神;他的高等教育实践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协调,强调学术研究工作对大学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健全发展。无论是在北京大学,还是中国公学和规划清华国学院,都体现了他自由、民主、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些理念不仅对建立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产生了切实的影响,也为当代的办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大力倡导白话文,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国学基础扎实,又留美求学多年,既提出了中西结合的学术主张,也形成了实验主义、批判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渊源。在强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应积极探索、凝练和借鉴胡适主张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传道与人格培养相统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等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叶长全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1):57-61
20世纪前后,是中国思想大震荡的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是很大的,分化是多端的,这在思想界是普遍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梁启超而言,他在思想上表现为时而前进而又时而保守、时而极端而又时而折衷。本文拟从对研究对象本身思想的强度和密度、社会的急剧变化、现代学术本身以及个体心理因素这四个方面来考察梁启超这一时代风云人物在思想上的退返现象,以期促进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引发了国共两党的大论战。主要围绕中国之命运展开论战,包括政治、道德、哲学和传统文化等。论战的双方的主要阵地是以《中央日报》和《解放日报》为中心的国共两大党报。 相似文献
15.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有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校教育,有利于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坚定青年一代的"四个自信"。基于此,要因事而化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势而新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17.
郭万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107-110
“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知识传统的立学本旨与人文特质本能地拒绝了将实用和功利作为知识意义的发问维度与评价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述学理念与终极视域,则淡化了对学术当下指向的暂时影响及致用实效的关注,将思想学术置于历史文化的浮沉中以凸现其知识的张力,成为知识关怀的首肯方法与理想路径,对学术源流的历史关注,思想理路的文化梳理自然成为整理中国知识传统的优选思路。 相似文献
18.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10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具体而言,"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因时而进"就是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时代特点,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根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国均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22,(18):23-26
阅读策略具有可操作、可增强、可复制、可推广以及可传授等重要特征。阅读策略教学要实现从“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变,不仅在课本上要体现阅读策略的理念,而且在课堂上也需要采用“直接而简明”以及“教学加指导”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走老路,也要走新路,实现平衡教学。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文学批评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放眼世界,输入学理,即从海外输入新理论、新观念和新学说,借鉴西方现代的思想和方法开展文学批评,使其批评活动具有鲜明的世界化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立足本土,继承传统,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价值的观念和方法作指导来开展文学批评,所以其批评活动蕴涵着浓厚的本土性情怀。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