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洛市商州区为例,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泰森多边形及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州区的农村居民点整体上呈集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以宿迁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项目的场地特征,提出生态园的设计理念.结合生态园的地形特点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功能分区和主要景点设计,探讨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民俗文化设计途径,为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以宿迁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项目的场地特征,提出生态园的设计理念。结合生态园的地形特点和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功能分区和主要景点设计,探讨现代农业生态园的民俗文化设计途径,为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进行科学有效的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多要素类型图空间叠置分析,把南京市划分为四个反映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和生态特征的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和体现行政区划特点的九个景观生态功能亚区.通过计算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的整体特征指数、景观类型面积及百分比,对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及对绿色居住空间的渴望,生态园艺设计逐渐成为居室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城市居家生态园艺设计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城市居家生态园艺的概念,明确了居家生态园艺的设计范围:“三台”,最终从设计原则、设计要素、设计手法三个方面对城市居家生态园艺景观设计做一个系统性的理论阐述,使城市居家生态园艺设计更加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以已开办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切入点,在分析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提出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景观格局指标体系,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对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城市土地景观格局,林地和耕地是喀什市主要的景观类型,构成了区域的景观优势,是调控城市土地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2城市土地景观整体格局中耕地占优势,斑块相对均匀,对景观总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从总体来看,景观多样性复杂,优势度和均匀度明显,具有较高异质性.3通过区域城市土地分析发现喀什市城市土地景观整体上具有明显差异.市外的耕地,林地区域有最高的景观变化特征,市区城市土地景观变化较低,主要是景观结构方面的斑块多样性低,景观类型单一.研究结果可为喀什市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环境,促进绿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碳"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有效对策,随之"低碳"计划在城市里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与实施.但基于低碳背景下,各种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低碳的内在意义和表现力.鉴于此,本课题通过介绍低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分析了低碳融入城市的重要作用,再则对城市景观雕塑的现状极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就低碳背景下城市景观雕塑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武威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景观是干旱区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区域,也是生态较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本文以武威绿洲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对武威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现状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发现该区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绿洲区,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各类景观类型比例相差不大,景观优势度小,但景观中因人为活动造成的退化景观类型如盐碱地和沙地裸地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与耕地镶嵌分布,反映了该区域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景观小品设计的市场需要,有必要对景观小品设计表现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景观小品设计的必要性、要求、设计内容及各种表现形式,以提高人们对景观小品设计及表现的认识和理解,扩大该行业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滨江道路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城市滨江道路设计存在路面高程设定偏高、设计手法过于生硬、对城市休闲活动空间考虑不够充分等缺陷.为此。应从自然生态设计和人文生态设计两方面对城市滨江道路景观进行规划,从步行路线与速度、路面及人行道材质选择、亲水性等着手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从适宜性的角度解释和分析张家口市浅山区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现状,运用景观生态学法则研究其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发展策略,探讨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运作成本的景观设计方法,对张家口市浅山区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低碳景观设计是在生态语境下提出的新概念。以生态设计理论为前提和基础,总结目前低碳景观设计的几个主要特征,介绍了几种低碳应用模式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景观设计要素的低碳应用方法并加以实例解析。以期为当前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培养景观设计工作者和广大民众的低碳意识,追求低碳景观和低碳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道路景观设计师在实现道路景观设计作品经济效应、社会文化影响和生态效果的协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我国交通环境方面法规体系的健全、复合生态理念的倡导,对道路景观设计师社会责任的建立起到客观作用。道路景观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人本设计的观念、国际化的视野、整体性的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等方面,可通过优化设计、遵循“两型”设计、依托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plores competing stories around consciousness, ecology and educa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nceptual refinement of the idea of a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Phenomenological and functional models of consciousness ar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 and for educatio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s it resituates us as human creatures dwelling in the world-as interrelated ecological identities embedded in a many-voiced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7.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常熟市景观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充分认识水网、交通网和生态系统保护区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点思路:在城区范围,构建绿化生态环和带形放射状绿化带;在市域范围构建“菱形”生态网络,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该市的景观生态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西咸"都市圈空间形态范围,重点从都市圈生态景观区域、景观轴、景观节点等方面探讨"西咸"都市圈的区域生态景观类型结构,指出"西咸"都市圈生态景观整合的构思与研究价值。旨在对"西咸"城市一体化发展及"西咸"都市圈生态文化景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海淤泥质滩涂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沿海淤泥质滩涂具有明显的景观异质性,从海堤向海依次表现为茅草滩-盐蒿滩-米草滩-光滩,滩涂景观随海岸的侵蚀和淤积的变化,按一定的规律演替;本文讨论了江苏淤泥质滩涂在人工围垦和引种米草的双重影响下,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演替发生的重大改变,一方面,滩涂围垦减少了海堤外滩涂植被带的宽度,另一方面,引种能在较低滩面生长的米草又扩大了海堤外植被带的生长范围;并据此提出了在人类开发利用滩涂资源时,一定要注重对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三亚市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空前繁荣的背景下,大量的城市移民和游客涌入,导致市区内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空间向周边腹地快速无序扩展.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遵循景观生态规划原则,提出从市域、市区两个层次入手,规划未来三亚市的空间结构.市域空间结构组织采用复合指状模式,旨在完善三亚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高效发挥自然资源的生态效应;市区空间外拓采用网络组团模式,以期打造各个组团特色,增加组团间联系,强化不同分区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