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打破了中国缺少都市文学的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穆时英一生短暂但却丰厚的创作中,前后期作品呈现着截然不同的样貌,眼花缭乱新奇诡异的创作手法与叙事技巧为人反复称道,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审视世界时的同情的目光与两极对立的感知路径与思维方式才是真正支撑其创作始终的贯穿性因素,由此去探测穆时英的创作,检视其成败得失更为实质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首席作家穆时英是以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学传统模式的反叛姿态而独步中国现代文坛的.他在一系列难以两可的美学二元对立范畴--诸如乡土题材与都市题材、审美与审丑、关注现实与介入灵魂、理性诠释与感觉放纵、传统守成与艺术翻新、政治功利主义与艺术至上主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中都作出了前卫性的选择,缔造出了一个独立的审美空间,即审丑的与感觉狂欢的艺术世界.他因侵犯了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既定秩序和公众欣赏经验而被置于新文学史的边缘.社会--政治批评模式对穆时英来说是要失效的.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中诗的意境的营造方面:首先是情节的片断性,不求完整,而是快镜头式的剪断,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其次是结构的跳跃性,完全按照作家或作品中人物的情绪需要而随意拼接;第三是描述的抒情性和修辞的情绪性,不论是景物、场面描写,还是人物刻画,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情绪波涛。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在他的新感觉小说里呈现出都市性、个体性及真实感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新感觉派的作品多描写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和都市人五光十色的生活状态.深入分析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会发现都市在他们眼里既是繁华的象征也是罪恶的渊薮,并不是像以前研究者的观点,认为他们持的是享乐观、纵欲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穆时英与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具有新感觉派的风格特点,也有各自的艺术追求:同样的意识流结构,不同的叙述模式;同样的意识流“感觉”,不同的“感觉”层面;同样关注情爱题材,不同的视角与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评穆时英笔下的情感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的商业大都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充分享受了物质的丰足的同时,也饱尝了物质明带来的空虚和寂寞,尤其是道德与情感被极大的颠覆和破坏,本试从穆时英作品中的的感情世界入手,解析这种变化。作笔下的男女在否定了爱情之后,否定了一切的感情,可在放纵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快乐和幸福,作告诉了我们:在情感的荒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是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和穆时英分别是中日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大异的表现题材中具有相似的思想情绪,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又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审美特征上都表现出诗化的倾向。本文旨在对比二者的创作,分析其得失,并以之为鉴。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城市的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小说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而这正是现代性的表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以《公墓》为界,前期的普罗小说充满对生命强力、原始野性的张扬,后期的新感觉小说展示了病态的都市生活与畸形的人生百态。这种风格的差异,主要是时代氛围及穆时英双重人格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组成的新感觉派 ,崛起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与 3 0年代初的上海。他们醉心于现代都市 ,在其笔下现代都市第一次以全新而独立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文坛 ,放射出狐媚耀眼的风采。本文将着重于这个派别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以新异奇特的叙述技法赋予现代都市人格魅力 ,使现代都市由陌生转为熟悉 ,由表现客体转为审美主体 ,从此现代中国文学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6.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变异修辞理论观照下,阐述穆时英小说是如何突破语言的常规,通过搭配变异、辞格变异、符号变异实现其语言陌生化的,并进而分析文学语言应如何增强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使文本散发出奇峭而浓郁的馨香。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的普罗小说和新感觉小说“自身形成了一个南北极” :前者以纯熟的口语、粗犷的笔调表现贫富的对立 ,后者以感觉化的取向展示都市生活的病态与畸形。“南北极”形成的原因在于 :刘呐鸥及其译作《色情文化》的影响 ,时代氛围与穆时英的自由知识分子立场 ,穆时英独特的身世、二重人格以及其确定信仰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的小说家穆时英,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即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表现内容和接受主体审美欣赏的错乱式.  相似文献   

20.
穆时英小说后期的以新感觉为主的都市小说,在文本的叙述上存在着圆形结构的模式。从情节到人物的深层次分析来看,小说文本里都有着情节与人物情感上的扩大、缩小、回归的独特叙述。论者试图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剖析穆时英小说叙述里的圆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