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将《虎丘记》的教学重点定位于比较鉴赏,是基于下列考虑的:该文是现行高中教材最后学到的一篇文言记游散文,有与《愚溪诗序》《游褒禅山记》《赤壁赋》等记游散文作比较的必要;该文是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代表作,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与其他类似或同题作品作比较的条件;该文又是一  相似文献   

3.
高中单元课文知识点比较与课外配套阅读训练安徽/莫家泉高一册第七单元:文言文[单元课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芙蕖》《与朱元思书》。(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体裁比较。《游》和《石》都是游记性说理散文,游记是形式,说理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记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叙、议结合的散文的总称,可以记人、记事、记景、记游。还可以借所记的对象,阐明一定道理,抒发内心感受。本文对《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们经常把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的课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启迪他们的思维。如讲析《游黄山记》,我们把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比较,让学生弄明白游记的不同写法,进而启发学生思索不同朝代游记散文的不同倾向。又如教《党员登记表》,我们把它和《项链》放在一起,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作为王安石的山水游记名作,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一般来说,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注重写景状物,而更重视借事说理;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游褒禅山记》便是如此,议论精辟透彻,但是写景却只寥寥数笔,艺术性和形象性稍嫌不足。这和王安石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学术名动天下,但他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作为政治家,他始终胸怀天下,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贯穿其一生,正因如此他非常强调文学的实际功用。对于这一点,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后“思考和练习”精解第一册游褒禅山记〔学习要点〕学习这篇古代散文,应注意体会它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是游记的特殊形式,重点不在记游,而在于说理。《游褒禅山记》的记叙相当简洁,游山而只记游洞,记游洞而侧重于记后洞,如此取舍,都是为后文...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同是记游,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异风彩。新编职高语文教材将它们放在同一单元(见第一册第八单元),更利于进行比较教学。 一、同是记游,但心情不同、所感不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半途而废的游览。作者是怀着懊悔和遗憾的心情来写此文的。作者感叹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并对由于古书不存而造成的碑文漫灭的事实深表遗  相似文献   

10.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11.
古代游记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2.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两处注释提出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一.重读经典 挖掘新意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经典。其中前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创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相似文献   

15.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16.
“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的极好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洪团 《现代语文》2008,(10):151-152
上海高中语文新教材收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文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翻译,不少教师采用的是上海S版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白话译文:“古人的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收获,这是由于他们探索思考得很深入,而且时时处处都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自它一面世,立即被广为传诵,成为后世学人治学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9.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1,(11):43-44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  相似文献   

20.
祝宇 《现代语文》2010,(3):105-107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记一次未能尽兴之游。其实,这是一篇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在文中,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