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课程综合化与“通才教育”。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特点,表现在课程论方面,是更加强调基础性和综合化,加强了各门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日益走向高度综合,趋于整体化;社会科学化和科学社会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剧增,学科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解决一个科学技术实际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这就是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一个科学技术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2.
一、专升本院校个性化信息需求呈明显上升态势 (一)个性化信息需求呈明显上升态势 1.教学和科研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从个体方面看,学校升本后,调整了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日益拓展,各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3.
镜头、蒙太奇与语文教学安开明,李家筠渗透教学认为,各门学科的知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譬如运用电影的有关理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渗透急流势不可挡 在现代科学历史进程中存在着两种趋向:一种是单一学科的发展,一种是交叉学科的拓展。前者是科学分化的表现后者是科学综合的反映,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又不断产生新的学科。但就科学知识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而言,生物学与其周边学科的经向渗透和交叉碰撞尤为明显,特别是与化学的分支——物理化学之撞击渗合已汇成不可阻挡的学科潮流。  相似文献   

5.
1965年,美国札德教授发表著名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学的诞生。其实,模糊性问题是人类在实践中早已接触到的,但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下才能产生模糊学。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以分析为主对确定性对象的研究,进到以综合为主对不确定性现象的研究。各门学科在充分研究了本领域中那些非此即彼的典型现象之后,正在扩大视野,转而研究那些亦此亦彼的非典型现象。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加强,原来截然分明的学科界限一个个被打破,边缘科学大量涌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模糊性对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的改革非常重视体育课堂的综合,综合就是打破学科间孤立操作状态,向着学科渗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的综合化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认为体育教学必然走向与部分学科的有机结合,因此加强体育课堂中的部分学科渗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五十年代为“当代”开端。自五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于哲学、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又由于教学论加强了同相邻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渗透,使自己的理论基础得到加强;教学目标从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向更为全面、完整的方向转变;学生成为注意的焦点,被看成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程论更加强调基础性和综合化,加强了各门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教学论的理论视野将更宽广,方法论上将有新的突破,各家各派的观点将更趋接近和互补,理论和实践日趋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它表现在:1.传统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淡化,两个传统学科的分支领域之间的联合可能超过一个学科内部两个分支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些领域中很难区分物理和化学之间的界限。固体物理一些领域与结构化学之间的联系远比它们和粒  相似文献   

9.
当今各门学科之间交叉渗透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手并进 ,学科综合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专题进行综合课研究。该专题以历史为主轴 ,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 ,综合了语文、政治、化学、地理等多门学科 ,整个专题课做到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学科渗透、综合训练。在教法上采用“发现法”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一、文理综合专题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实践后的反馈调查情况我们对文理综合专题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了教学尝试 ,并对参与教学的 5 0名学生做了反馈调查。反馈调…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将是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走向综合化、整体化。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认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过渡到推理,从静态推进到动态,从平衡态扩展到非平衡态,从体相外延到表相的发展阶段。分子学科的形成,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标志着化学学科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在国内,随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多样化、综合化、个体化和终生教育等立体发展的进程。面向21世纪,社会需要的将是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1.
当今学术发展的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加强。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性非常强,具有极其完整的、宽阔的立体美学价值。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知识,加强历史与其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感悟、体会美的目的,扩展历史的美学欣赏价值。一、历史包含了丰富的美育知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史以来人类为了进步与和平,致力于生产、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正义斗争邪恶的震撼天地的创造;从传说中的仓颉创造原始文字起到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  相似文献   

12.
重点学科的综合化建设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点学科的综合化建设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吴志信廖湘阳一、趋势:学科发展的综合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是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中趋向整体化,自然科学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有机整体,综合趋势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学科间在多个层次上交叉,并分别以特...  相似文献   

13.
一、计算机教育学的属性计算机教育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介于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当代学科发展的总趋势是:一方面高度分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又高度整体化和综合化。计算机教育学正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又将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两门不同性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综合起来,互相渗透,并以此来解决计算机教育中的特殊问题,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令人眼花嘹乱。但寻其发展踪迹,有其“五化”的基本特征。即科学的整体化,科学的数学化、科学更新的速化,科学的物化和科学的社会化。一.科学的整体化科学的整体化(或一体化,综合化),是指各门科学、各种知识体系趋于综合统一。它具体表现为: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科学与理论的统一,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一。 (一) 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统一从科学史来看,科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前言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挑战 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跨世纪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特别是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现代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各门学科交叉渗透,呈现出整体化趋势;当代任何学科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去解决。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应主动迎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自觉学习,全面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研究主要趋势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目前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所有各门学科数学化,这里所说的学科数学化的含义是指,(一)数学在该学科中应用范围扩大,(二)数学方法进入学科,(三)科学的分化和整体化加剧,(四)“机器”数学作用的加强,(五)数学成为其他科学的语言,(六)数学和其他科学互相渗透。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学科的知识其实都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的,学习与教学离不开多方知识的支撑和广阔的知识背景。着眼于知识的综合化,可以把学习者带进一个全新的境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突破学科本位,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向跨学科能力过渡。课程的综合化为构建知识综合化教学铺平了道路,学科教学应努力促进知识的交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过去处于封闭、孤立研究状态的各门具体学科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已不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出现将原有的学科联合成为有机的、动态的大科学.与此同时,系统论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学科联盟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改变了自然科学的前景,还以其从整体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将其角触伸向了社会科学领域,并卓见成效.本文仅就系统论思想在西方史学中的运用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9.
综合性是中学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走向综合化是历史学科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途径,历史课堂走向综合化方法,一是历史学科内知识综合渗透,一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组织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课改、新理念,面对现代世界学术的发展,当代占优势的是各学科更高层次的交叉与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增强。作为高三文科教师就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目前高校人才的选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