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青  王喜勃 《成才之路》2013,(11):21-21
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话,甚至和老师家长对着干。我们通常觉得孩子一般要到初中进入青春期才开始有逆反心理,可事实证明,从三年级开始有的学生就产生逆反心理了,只是程度比较轻,不会出现激烈的反应,怎样引导早期出现逆反心理的学生,关乎到他们未来能否成才,这也是摆在我们班主  相似文献   

2.
于秋玲 《考试周刊》2012,(67):171-171
很多家长、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今孩子进入初中变得不听话,难管。有的孩子甚至会和老师、家长“对着干”。这种种现象表明孩子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就象带刺的玫瑰。作为初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初中生逆反心理并予以正确引导。让青春的玫瑰更加绚丽。  相似文献   

3.
现在,一些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一谈话就吵。家长大惑不解:我们真心实意为孩子好,可怎么出现了这样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了家长身上。家长普遍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整日不断。家长采用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而且长此下去,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听,教育才会有效。有的家长没把事…  相似文献   

4.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5.
我们做教师的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耐心地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你的好心往往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理解,有的孩子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的孩子还当面顶撞你,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6.
在早期教育中,和较小的孩子说话时,如果家长选择的说话方式不对,或者态度不好,孩子也会不爱听,不肯按照要求去做,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达不到教育效果。因此,即使面对很小的孩子,说话也要讲求方法,以下几个实用技巧供家长参考。  相似文献   

7.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8.
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孩子;还有一些父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按照孩子心理发展规律施教,遇事婆婆妈妈唠唠叨叨,说话过头,爱摆长辈的架子等。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家长要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听孩子的呼声,理解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抽出一些…  相似文献   

9.
当下,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崇尚民主,有的秉持严格,有的提倡宽松。但是,每次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殊途同归,无意间说出一些"气话"。这些"气话",深深地扎根在家长心中,是他们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一个家长的教育心态和自身素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咄咄逼人。"气话"之一:"你给我……""你给我好好听着!""你给我把作业写了。""你给我把地板擦干净。"……  相似文献   

10.
一忌当着客人的面。有的家长认为,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显得自己很有威信。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也像我们成人一样怕在众人前丢面子。家长不注意批评场合,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易使孩子形成抗拒心理。 二忌说“虚”话。不能因为孩子有过失,就把一说成十,把芝麻说成西瓜。将问题扩大化,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天下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获得成功与幸福。但是在具体教育孩子时,家长往往不能以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心态面对孩子、教育孩子,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管教。有的家长因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产生行为偏激,甚至造成恶果,悔之晚矣。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2.
欲逆不妨先顺──怎样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余竞然“逆反心理”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脱离正常思维轨迹的内心活动。把它理解为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和心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对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持抵触情绪甚至...  相似文献   

13.
在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中,家长朋友们经常遇到一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撒谎事件”。有的家长把这种事情看得很严重,会感到十分失望,认为这是品行恶劣的表现,开始担心孩子的未来;有的家长则认为是小事一桩,不必大惊小怪。在笔者看来,撒谎自然不是什么好事,如若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会  相似文献   

14.
"你会做家长吗?你是一位合格的家长吗?"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多家长往往不屑一顾,做家长谁不会呢?做家长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是啊,但是自然而然成为家长的你,能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光荣使命吗?从孩子咿呀学语开始,教育就无时不在,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思维越来越活跃,个性越来越突出,教育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家长与孩子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有的家长甚至会陷入困境,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5.
当前,部分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与孩子在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造成沟通困难,进而对立。为此,教师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应尽可能消除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负面影响。联系家长切忌告状如果老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以告状的方式,一味地说孩子的缺点,过于偏激,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常会没有耐心分析原因,规劝孩子的行为,往往以“你再不听话就站到阳台上去别睡觉”之类的话恐吓孩子。孩子在家里被打骂后,心理压力大,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自卑心理重,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变得桀骜不驯,破坏心理特强。像这样…  相似文献   

16.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产生巨变的特殊时期,也可以说是“心理断乳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学生不会再像小学生那样把父母和教师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威,更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顺从和听话。这种“逆反心理”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带来了很多困难。有的家长一下就懵了,不知如何处理孩子的叛逆行为。班主任也会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以前什么都说,现在回到家就把门一关,话也变少了”。也有的家长情绪急躁,认为这么小的孩子现在就管不了,以后还了得,于是会采取简单粗暴和压制的方式。所以班主任还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家长或者教师会实施惩罚,如要求罚抄10遍。  相似文献   

1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教师和家长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常用的一句话,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逆耳”的“忠言”往往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行,特别是汉族老师的一些话有时会伤害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民族感情,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一、媒体色情随处可见随着大众传媒种类的增加和传媒载体的普及,媒体色情也随处可见。电视色情虽然有关部门已经加大审查力度,但目前电视节目中男女过分亲昵的镜头仍然不少。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一些本来是让成年人看的电视节目而未成年人也随时能看到。许多家长反映,电视里的色情画面较多,不让孩子接触这些画面的确很难。每当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剧的时候,家长感到最尴尬的,是电视中出现了男女过分亲昵的镜头。为了不让孩子继续看下去,有的家长故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家长则急忙转换频道。有的家长担心这样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家庭对如何开展游戏并在游戏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开展家庭游戏的意义及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家长认为游戏不过是孩子的兴趣活动,可有可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热衷于游戏是贪玩,浪费时间;有的甚至对孩子说:“好孩子是不玩的。”殊不知由于家长长期忽视孩子“要游戏”这一基本要求,会影响孩子运动能力、认识能力、社会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罗玲,旅澳学者,心理育儿专家,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同观念、不同心态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心态比较积极,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对孩子的优点不吝表扬和肯定,对孩子的缺点寻求积极有效的改进方式;有的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那些需要改正的地方,甚至担心孩子的不足对其未来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