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刊除了“在线调查”,还利用网站论坛,围绕新《义务教育法》与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展开讨论,30多人发帖、跟帖参与讨论,4000多人阅读这个讨论,编辑部也参与了讨论。现摘选部分发言,供大家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网上关于历史问题的争论,往往异常激烈,这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体现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开放。因为,过去民众都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里,难以发表不同看法,当然也没有地方可以自由讨论。互联网为发表不同观点提供了平台。因此,历史问题不再是少数人可以发表见解的领域(其实很多领域都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讨论中来。这是每一位参与历史教育的人值得重视的新现象,它预示着新的时代正在到来。正像100年以前,电气时代取代  相似文献   

3.
宋丽秀 《考试周刊》2014,(11):83-83
<正>英语语言教学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点,许多教师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里我简要谈谈体会。一、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种学习英语语言的有效活动1.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要积极主动动用各种感官。要耳听、口说、眼看、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特别要参加各种机械性、意义性和交际性的语言操练活动,这样所学语言知识才能获得理解,运用交际英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被掌握。2.激励学生自觉、自愿、自由、积极地投入相互协作的言语交际活动,尤其要多增加两人、多人或集体小组活动。一是利用讨论进行学习。讨论学习是利用集体的智慧讨论学习,以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平时一定要鼓励学生,也可在课前利用  相似文献   

4.
论多媒体及其交互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人的感觉器官的特性与功能出发 ,讨论了多媒体的定义。多媒体是它所运载的信息能够同时和人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和作为触觉器官的手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体。和视听媒体相比较 ,多媒体的“多”就多在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有手的参与 ,从而实现了人和媒体之间的双向智能交互。进而研究了交互性在多媒体、信息传播、计算机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堂讨论经常用,但几个人为一组,常见的情况各不同:有的是全班性的嗡嗡嗡,有的是前后桌的四人会,更多的是同桌间的私语声。从讨论的深度及效果看,谁也听不清的全班嗡嗡不足取,四人相向的中心发言有缺陷,最常见、最自然的同桌组也有不少弊端:或因男女有别不愿合作,或因同属粘液质内向少言,也有许多时候因二人基础均差而只有保持沉默。究竟几人一组为好? 笔者体会,课堂讨论最好三人一组。 首先,三人组的参与机率高。课堂讨论要力求广泛性,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同学参与,这是提高讨论质量的前提。按三人分组,当一人发言时,另两人都有机会  相似文献   

6.
把脉问诊:语文教学怎么了?─-语文教学七人谈D编者按:近日,我刊与自治区教研室、内蒙古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召开了在呼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座谈会。现将会议讨论结果择其要刊发。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参与这次大讨论,我刊还在"信息专递"专栏里特意转载了其它报刊有代表性的文章若干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每个公民无时不在运用语文,谁都有权利、有责任讨论语文教育。对语文,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我刊诚恳地邀请大家积极参与这场大讨论,无论你是教师,还是工人、干部、职员、学生......为了语文,为了教育…  相似文献   

7.
【情境再现】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出示长方形木框,说“:如果给这个框子配一块玻璃,玻璃要多大?”学生茫然而未答。“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各人说说自己的想法。”留心小组讨论情形,有的学生在嬉笑并未参与讨论,有的学生在互相推扯。几分钟后,教师让各组汇报情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研修成为学科组的主要活动形式.课改初期的教研活动更多地重于形式,并无实质性的系统研修.新课改之前,物理教师常常热衷于讨论各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遗憾的是这种讨论往往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主题,参与人员少则两三人,多的才五六人,讨论结果零散琐碎,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和教学指导作用有限.顾泠沅先生在《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一文中写到:教师的学习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语言教育也毫不例外,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与到这场促进主体性发展运动的讨论和实践中。主体性教学课堂对学习者和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语言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当然自主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社会的人,我们独立自主的最根本条件是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10.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的估计。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自信对一个人确实很重要。拥有自信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能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三人参与的二人比赛游戏,给出了三种比赛方案,通过数据分析给出了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的比赛目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复旦大学牵头,全国17所高校共同参与讨论的《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经过3年多的调查研究和讨论,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成果。尤其是课题组关于“高校信息化实施情况与应用效果”的分析总结,参与讨论的许多专家都认为,与我国高校当前信息化的现状有很高的吻合度。比如,调查发现以下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3.
挑战极限     
孩子们,你们敢接受大叔的挑战吗?如果你够勇敢,那就来接受挑战吧!挑战任务:用100克橡皮泥,造一艘小船,然后在这艘船上放进尽可能多的重物(如:用橡皮擦当重物)。挑战方式:两个人以上进行比赛,橡皮泥要一样多,看谁的船载重量最大。材料:100克橡皮泥(最好用工业橡皮泥,文具批发市场有售;在农村可以用黏土代替),装水的脸盆1只。如果没有测量工具,只要每个人的橡皮泥一样多就可以,但是你要想办法让大家得到的橡皮泥一样多。挑战过程:1.找几个人一起参与这个有趣的挑战项目。可以拉家长参与,注意,大人不一定都能赢得过小孩。2.讨论用什么重物来装…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 某天,数学课堂。我们进行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课.在概念引入的环节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同学没有很好的参与。有的小组8个人,就两位同学在热烈的讨论,其他同学各忙各的,有的同学坐着埋头看课本,没有参与其中;有几个同学还无所事事,甚至还在搞小动作……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语文老师知道"正道语文",我想应该是从《背影》引起的"李韩之争"开始的.之后,在"正道语文"的阵地,讨论还持续了几年之久,其参与人数之众,参与媒体之多,影响面之广,前所未有.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正道语文"在《背影》教学大讨论之前,其实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只不过是这场讨论把"正道语文"推到了前台,更为人知,参与的教师也更多了,关于"正道语文"方方面面的阐释和解说也更多了.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我想请问一下李教授,作为"正道语文"的首倡者,您当初为"正道语文"树立的最初宗旨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都积极地进行语文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构建。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我们的课堂互动中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是热闹了,但学生的收获却不多;小组互动讨论中,一两个人包办,把讨论时间变成聊天时间的情况不少;师生互动中,几个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偏多,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热情并不高。  相似文献   

17.
黄茂龙 《生物学教学》2000,25(10):21-2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练习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 ,使学生充分讨论 ,参与之机会方为良教师。陶行知先生不但强调当堂多练的重要性 ,而且说明了多练方法重要的是讨论、参与教学。我在多年生物学教学中 ,理解和实施的当堂多练包括三环节 :自读自讲———参与练习环节 ;做课堂笔记———总结练习环节 ;提问或做习题———反馈性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多环节、多形式、多侧面的练习 ,在 4 5分钟内把教和学、学和练、传知识和传方法、知识获得和能力提高结合起来 ,当堂巩固 ,不增加课后负担。当堂多练环节中 ,学生的自读自讲环节是…  相似文献   

18.
李军亮 《学语文》2012,(2):33-34
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种小范围的讨论,它不同于全班讨论,相比之下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发言权,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可是,由于多组同时讨论,教师很难同时监控各组,如果学生没有受过必要的训练,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始,国内掀起了对英庚款退赔、管理、使用的讨论;尤其到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与英庚款董事会干事长杭立武也参与了相关的讨论,两者对英庚款管理有一些争论。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有助于了解当时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可以分析当时学界参与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高等植物体内多胺的生理功能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胺作为新一类植物生理活动物质与植物生理活动关系密切,如参与各种生理胁迫反应、参与植物衰老进程的调控、花芽分化、胚胎发育等。本文概述了高等植物体内多胺的分子生物学代谢途径,重点综述了多胺在高等植物中生理学功能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