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课标从多层次多方面分类提出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展智力和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不能替代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训练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实验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实验备课是强化实验教学的前提1.教师准备。实验备课时,教师要熟悉实验内容、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对实验操作及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要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3.
张志芳 《林区教学》2010,(1):100-102
怎样强化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新课题。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4.
5.
《地理教育》2006,(2):11-11
结构理论强调,对于任何学科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指的就是本学科的框架与组成;知识的逻辑关系;形成学科的方法与手段。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形成知识整体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因此,不少经验丰富的地理教师在每上完一个单元之后,必然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结构。这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7.
随着3+X考试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展开,高考改革已把这样一个课题迫切地推到了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面前,这就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统一起来。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明晰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关系。只有善于发现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关系,不断挖掘学科能力中的综合因素,才能很好地完成由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的转化。一、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关系“学科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三性”实验,建设开放实验室,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行多证制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9.
论地理学科培养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黄小容 《成才之路》2012,(28):26-27
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作为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其影响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英语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四个层面和学生自主学习、文化意识入手,强化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 一是加强基本概念的辨析。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涉及的是非题与判断题以基本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判断和应用判断为主。学生的选择能力差,是因为对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够。因此,在加强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老师必须对学生多进行基本概念甚至基本理论的辨析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二是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复习教学中,当给出选择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与判断。如在设问时不要过早地给出结果,要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教学气氛,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黎玲云 《甘肃教育》2008,(23):23-2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地方综合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是提升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关键。从综合思维素养的内涵与高考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出发,针对高三学生在自然地理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素综合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加强学生要素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以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形成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识图用图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思辩能力等具有广阔的教学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