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2.
有關陳寅恪先生在復旦公學讀書時的情况,現在所依據的資料主要是蔣天樞先生選錄的陳寅恪先生在文革中的“交代稿”,及蔣先生的一些推測:“光緒三十一年乙己(1905),先生十六歲,在日本……先生患脚氣病,須異地療養,遂回國,在家休養年餘”(1967年第七次交代稿).“先生十八歲.先生插班考入復旦公學,似在本年春(引者按:即光緒三十二年丁未)”.“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先生十九歲.讀書上海昊淞復旦公學.”“宣統元年己酉(1909),先生二十歲.復旦公學畢業.”  相似文献   

3.
武黎嵩 《中国文化》2011,(1):181-188
陈寅恪先生《诗集》有两首题为《寄卞孝萱》的诗,这两首诗陈寅恪先生遗诗残稿中没有,唐筼编诗目不载,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陈先生手稿。此二绝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这两首诗。时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陈寅恪寄诗》文,试图揭示此诗背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世人多以儒释道三教称之。例如,陈寅恪先生(1890—1969)1933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中仍说:“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但是,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的文化态度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学术态度和学术思想,像血液一样流贯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这种学者的执着使他的历史研究事实上与文化史相重合。《元白诗笺证稿》等直接关涉文学创作的以诗文证史的著作姑且不论,即使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那样的纯史学著作,寅恪先生也是选取从文化史的角度来加以立说。1951年撰写《论韩愈》,开宗明义即提出,他的文章是要确定“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陈寅恪先生的洽学方法时说:“寅恪先生曾在几个欧美国家留学,在德国时间更长,受业于Heinrich Lüders(亨利希·吕德斯)诸大师,学习梵语及其它古代语言文字,深通德国学者的治学方法。结果他把中国考据学和德国考据学严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再济之以德国的彻底性,写为文章。  相似文献   

7.
田青 《中国文化》2004,(21):168-170
近读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金明馆丛稿初编》,在《书魏书萧衍传后》一开始,先生引了《魏书·萧衍传》中的一段话,在这段话里,“侯景之乱”的主角侯景“戏侮”被围困台城的萧衍说:“城中非无菜,但无酱(将)耳。”  相似文献   

8.
说“Biao”     
采诗 《寻根》2014,(5):107-109
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收了“biao”字,甚让我高兴。biao(biao,biao):许多马奔跑的样子。“biao”字,多为人名用字。对于解决21世纪社会难题——同姓名众多而带来的诸多不便,的确是件好事。中国姓名文化,是世界姓名文化史中最发达、最深邃、最丰富而且最辉煌的,陈寅恪与吴宓先生,早在1919年讨论此论题时,就赞赏而肯定过。早在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刚刚有了儿子,就特地向懂得取名礼仪的鲁国大夫申编请教如何给儿子取名。申编从容地告诉鲁桓公许多取名的规则与忌讳,其中之一就是“假”的取名方法,即假借万物的名字给孩子取名。  相似文献   

9.
钟扬 《寻根》2003,(1):120-126
一戴名世(1653~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自号忧庵,清代著名古文作家,桐城文派之鼻祖。然因其被难于著名的文字狱——南山集案,有关史料多遭禁毁或散佚,致使以往相关论著包括拙著《戴名世论稿》(黄山书社,1985年版),对其生平中有些情节尤其是家世背景,交代得颇不准确。也许是一种缘分,前年我在吴良法、戴应祥等朋友的帮助下,竟在戴名世的故乡寻得《戴氏宗谱》。现存桐城《戴氏宗谱》,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仲夏月所刻“敬胜堂重修”本。封面与书脊以楷书题《戴氏宗谱》,扉页中栏竖排隶书“源远流长”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10.
将入蜀先寄蜀中诸知友步陈寅恰 兄《己五元旦》诗韵 吴宓 馀生愿作剑南人,万劫好看世局新。 野烧难存先圣潭,落花早惜故国春。 避兵藕孔堪依友,同饭僧来岂畏贫。 犹有月泉吟社侣,晦冥天地寄微身。 录自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第129页, 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校勘] 己丑:原作“乙丑”,乙丑为一九二五年,作乙丑误。据诗意及陈寅恪原诗《己丑元旦作时居广州康乐九家村》改。(原诗见陈美延、陈流求编:(陈寅恪诗集),第6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己丑为一九四九年。 余生:原作“馀生”,误。[见证] 将…  相似文献   

11.
白泽宇 《寻根》2023,(1):128-134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阎氏魏晋以来河南阎氏家族中第一个可考的为阎善。据《周书》记载,他卒于开皇二年(582年),时年77岁,可知阎善正始三年(506年)生,此时北魏都城已从盛乐迁往平城。史载阎善曾任云中镇将,驻守盛乐,所以在此成家。这一时期北魏的军人主要以鲜卑族为主,那么阎善一系是否为汉族人呢?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阎毗)盖其人俱含有西域胡族血统,而又久为华夏文化所染习,故其事业藉西域家世之奇技,以饰中国经典之古制。”另外,《元和姓纂》也说其家族为代人,  相似文献   

12.
刘洋 《华夏文化》2009,(1):60-62
陈寅恪(1890-1969年),江西修水(义宁州)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右铭),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湖南巡抚,主持湖南新政,维新失败后被革职。父三立,字伯严,又号散原,清末著名诗人,“四大公子”之一,与谭嗣同、陶宝廉、吴保初齐名,有《散原精舍诗》行世,曾是“新江西派”的首领,亦为戊戌变法维新党人。  相似文献   

13.
樓培 《中国文化》2012,(1):132-141
吴宓(雨僧,1894-1978)先生《空轩诗话》有云:"始宓于民国八年(1919),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同样在1930年代,吴先生于清华园藤影荷声馆里又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此话在超过一甲子  相似文献   

14.
郑翔 《中国文化》2008,(2):129-130
我知道国学是源于一件很意外也很特殊的与国学界的因缘。就是2003年,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夫妇骨灰安葬的事是由我完成的,这本来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工作而已。陈寅恪先生生于1890年,1969年去世,可是先生去世后30多年一直没有安葬。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举行纪念赵元任先生百年诞辰学术座谈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早在1925年,年仅33岁的赵元任先生以其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被聘为清华学校哲学系教授和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亲自培养了一批优秀语言学人才。  相似文献   

16.
傅斯年与陈寅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斯年与陈寅恪王 森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inacluster)?一八九○年这一代的中国,似乎就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句话。在这成群而来的学术人物中,有些是单打独门、靠著本身的研究对学术界产...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10,(2):94-94
《宋画全集》(上海博物馆藏品卷)日前出版,《宋画全集》这一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编纂集成已有3卷10册完成出版。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总结中国五千年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2-92
2008年苏富比春拍上出现一幅《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的拍品。河东君,即明清易代之际的奇女子柳如是。她的这幅画像曾被影印在陈寅恪先生遗作《柳如是别传》中,但其真迹辗转流传,踪影难觅,陈寅恪本人也未能得见。如今,画像重现世间。这本收录柳如是画像的册页共19页,不仅收录有乾隆年间翰林余秋室(余集,号秋室)的这幅画、余用隶书抄录的顾苓《河东君传》全文、吴毂人的题词,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先生在1942年春给朱延丰的《突厥通考》一书作序时写道。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经过梁启超、蒋维乔、黄忏华、欧阳竞无、胡适、吕潋、熊十力、汤用彤、陈寅恪、陈垣、太虚、弘一等人的系统研究,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基本框架已被勾勒出来。但任继愈先生认为,此前学界习惯的看法,往往认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主要就是玄学,对儒家经学、道教的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阐述不够(《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绪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页)任先生认为,南北朝时期佛学已经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并形成了反映时代思潮的“佛教经学”,“心性论”成为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