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数学标准课程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素材的精选有助于演绎出高效课堂,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与反思的深刻性。有效的素材的开发应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息息相关。素材的开发应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素材内容,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活泼有趣的情境,鼓励学生注意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探究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感受到熟悉生活的同时掌握好数学知识。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课堂上解决实际问题。一、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课堂不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思想品德教师要多从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寻找、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情境在课堂中再现。教师应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接受课本中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选取生活中的素材用于数学教学,则可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愉快学习数学。数学课堂不活跃的根本原因是教师不能提供适台学生思维的材料,或者教师提供的素材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造成的。小学生天真活泼,教师只要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景,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主动学习,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琳珠 《新教师》2020,(3):66-67
生活素材和教材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依据,是实施数学教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教材的解读者与操作者,应在教学活动之前理解教材、挖掘素材、整合教材,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综合学习能力,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一、融合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所学内容与自身的兴趣相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时,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就能被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有生命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新使用生活素材,融合教材资源,创造有趣的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更加主动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7.
自新课改以来,无论从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形式来看,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才能自觉发现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而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让生活浸润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一、生活素材浸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全面、更有效率地学习数学,就得紧跟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了解新课标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学习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小学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内容都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入课堂学习的内容。教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来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根据多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验来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引入生活素材不仅可以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来看,大多数教师依旧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比较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入生活素材,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显数学学科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着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火德 《考试周刊》2014,(27):55-55
数学知识的运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事例用到教学中,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创新教材,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对数学充满兴趣,促进数学课堂生活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着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一、新课导入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一、贴近生活,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回归生活,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搜集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学与生活密切不可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立足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构建学习数学的美好乐园。  相似文献   

16.
刘斌 《小学生》2010,(9):28-29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理念的指导和提出,小学数学在教育体系中,要求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多样有趣、丰富多彩、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要不断地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将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合理处理生活和数学问题,本文将针对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从: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合作讨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这三点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体验生活、观察世界,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营造智慧灵动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数学学习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现实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 数学本身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前应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收集、积累实践活动的素材.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为学生提供具体、有趣、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内容,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是与人们的生命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学生又是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个体,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极其感兴趣,对未知的事物皆怀着一颗无比好奇的心。因而,教师要能够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用感性的生活化素材来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不断提升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初中数学课堂生活教学的现状与情境化课堂的建构策略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