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校园建构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正在为人们高度认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  相似文献   

2.
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同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继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和谐心理,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关爱和社会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时隔一年,"心理疏导"又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  相似文献   

4.
《孟子》作为国学经典,在展现优美文学艺术的同时,将以民为本的核心思想深蕴其中,从而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交融。这本身便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在集中反映其"民本"思想的同时,又时时包含着心为民系"哲思和谐"、情为民牵"论辩和谐"、言民心声"妙语和谐"的意蕴。其"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理谐""情谐""人谐"三个方面,尤以"人谐"为重,从而也就具备了"以人为本"的外延。这正是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之一。重读《孟子》,扣动"民本"的响钟,体会"和谐"的蕴含,对现实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游越  周翎 《文教资料》2011,(7):35-36
谐音是一种语言的转码现象,实为同音替代关系。文章以语言文化、认知心理为基础,以信息内容和交际态度为依据,从"本体"与"谐体"间的替代模式来分析谐音的类型,进而探讨谐音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东汉光武帝刘秀用"柔道"治国,刚柔相济,文武并用,以宽厚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促进君臣和谐;以"仁爱"处理民政,争取民心,促进君民和谐;以纲常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建章立制,用法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出了载誉于史的"中兴盛世"。  相似文献   

7.
魏垂栋 《考试周刊》2011,(17):173+213-173,213
"有效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高三历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是通过解读《考试说明》、正确对待和科学使用教材与教辅材料、加强集体备课和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等手段的实施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爱"面子"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发展的表现之一,也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在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等心理氛围中的一种体现.正确对待面子,能使青少年讲自尊、讲人格,昂扬进取、奋发向上;错误地对待面子则会使青少年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掩盖问题,甚至害怕真理,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健全.文章首先分析了青少年的"面子"心理及其主要行为表现,并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以及其自身四个层面探析了青少年爱"面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幸福"和"快乐"为视点,阐述了为师之道和治班之道。重点介绍了怎样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幸福快乐:让学生和谐地生活、幸福地成长、愉快地学习;论述了班级管理策略:集体为重,学习为先。从而将学生塑造成真正的有用之才,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内涵、精湛的职业技能的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追求完美"学生的主要表现是过分追求完美、关注消极面、关注别人的评价,阐述了其原因是来自教师的压力、同学的竞争、家长的高期望,提出对"追求完美"学生的管理应帮助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正确对待学习成绩、正确对待出差错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往学者对"心理和谐"的理解,多数是从个体内部的角度去揭示其内涵或说明对自身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如果将"心理和谐"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去审视"心理和谐"的意义及构成,那么第一,"心理和谐"的题旨和"意义是社会的建构"与社会建构论的核心命题有连通之处.第二,"心理和谐"是社会建构的动态的平衡.第三,通过建立话语权可以实现"心理和谐".第四,"心理和谐"可分成共享感、低群体疏离感和群体感戴三个维度.而群体感戴是"心理和谐"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萨特从物质和心理层面分析了人际关系异化的起源和心理基础。其异化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实践上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每个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精神上要促进人际之间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3.
道德心理和谐思想由来已久,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实质是道德和谐,其核心是道德心理的内在和谐,目标是道德人格和谐;西方和谐思想却更加关注道德的外在和谐,强调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中西方道德和谐思想对现代道德心理和谐研究具有指针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道德心理和谐思想由来已久,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实质是道德和谐,其核心是道德心理的内在和谐,目标是道德人格和谐;西方和谐思想却更加关注道德的外在和谐,强调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中西方道德和谐思想对现代道德心理和谐研究具有指针性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6.
姜广运 《成才之路》2010,(36):88-88,I0014
1.教育目标 通过学会感恩主题班会教育,使学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在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困窘、个人不良心理和校园氛围的影响;针对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心理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促进心理和谐中具有认知主导、情绪调控、情感培育、意志锤炼、人格塑造的功能,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心理和谐,应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及优化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冲突引发大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解决价值观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干预.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中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